自2022年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7号文件印发,食品安全通过实施分层分级、层级对应的包保制度全面落地。漳平市市场监管局锚定全市5510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形成与“市-乡镇(街道)-村(居)”307名包保干部的责任矩阵。在制度推行初期,基层“吐槽”也随之涌来,减负松绑和提质增效该怎么平衡?——看漳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破题,书写食品安全包保工作的解题方程式。
1.需求导向做“加法”,靶向培训强根基
市、乡镇(街道)、村(居)三级围绕政策背景解读、机制任务要求、现场督导实务、常见疑难解答等方面开展了多次培训,组织经验丰富的市场监管执法干部“倾囊相授”,对生动的现实案例深入剖析。包保干部在工作中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将培训“加”在需求点上,真正解决干部实际困惑。截至目前,全市共组织分层分级培训25场,对包保干部进行全覆盖培训,发放宣传材料、工作手册13500余份。
2.科技赋能做“减法”,智慧监管提效能
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体量大、数据梳理繁杂,人工填写、统计督导情况效率低下……这些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影响着效能,也加重着基层的负担。
自“食安督”上线以来,在线进行数据底数批量处理,智能开展提醒、预警与统计,打通包保干部、食安办人员和监管人员三方联系渠道实现问题处理闭环。通过一个小程序,归集了从底数梳理、主体分配、干部管理、现场督导、问题通报、数据统计等包保工作的全流程,减去了不便、精简了流程,让干部能够“腾出手”谋发展。
3.结对共治做“乘法”,专业协同聚合力
“让非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太不合理了!”“现场督导到底看些什么?”“走到后厨一脸懵……”——刚接触这项工作时,基层包保干部中有不少这样的声音。
面对非专业包保干部“督导无头绪”的困境,漳平市市场监管局创新推行“片管干部+包保干部”结对同查模式。属地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与村级包保干部组成“督导+执法”CP组合,通过现场带教、联合检查,实现“一次上门、多项检查、双重把关”的“乘数效应”。今年以来,各包保干部与市场监管干部共出动180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主体1149家,发现问题1560个,100%完成整改。
4.数据驱动做“除法”,精准防控除隐患
立足于食品抽检数据分析,市食安办定期形成风险交流清单与乡镇(街镇)共享。哪些场所、哪些食品品种、环节的抽检不合格率较高?近期有什么风险呈上升趋势?——通过抽检数据分析反映出来的问题,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精准导航”,帮助执法人员和包保干部有的放矢开展督导。今年以来,通过食品抽检发现问题2个,均已依法开展核查处置并纳入重点监管和督导,全面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如何开展包保”“如何有效地完成包保”“提高包保工作效率,我觉得可以……”。随着漳平市市场监管局的“加减乘除”组合拳工作的开展,包保工作的吐槽之声渐少,取而代之的多是各种业务方面的咨询和一些很有建设性的意见,让“吐槽箱”蝶变为凝聚智慧的“意见箱”!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