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雷速体育直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
撰写时间:2021-04-09

 前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珠海市雷速体育直播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十四五”时期雷速体育直播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谋划重大战略,部署重大任务,是指导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雷速体育直播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打开香洲新一轮发展的广阔空间,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成就

  经济总量平稳增长。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素不断积累,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56.64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6.3%,经济总量持续排名全市第一,提前高质量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15年的0:37.3:62.7调整为2020年的0:36.7:63.3。经济增长协调性持续增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1.7亿元,年均增速8.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年均增速1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8.2亿元,年均增速5.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2亿元。

  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瞄准全球技术前沿和产业变革方向,着力构建“1+2+1”都市产业生态体系,实现产业持续迭代升级。高端智造产业发展壮大,格力电器首次进入世界500强,智能家居、智能制造装备、高端打印设备等重点行业稳中提质,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64%、32.7%。现代服务业向高端迈进,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1.1%。数字经济发展迅速,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应用等业态,成功引进华为人工智能中心、腾讯云启基地等龙头项目,5G网络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金邦达等企业成为首批5G工业应用试点。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具有湾区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2%,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52家,拥有上市、挂牌企业22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86.7件/万人,格力电器大容量高效离心式空调设备、中航通飞研究院大型飞机研制强度关键技术及应用分获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赛纳打印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发展良好,博杰股份、杰理科技等新兴企业加快成长。创新平台持续发展,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分支机构3个,院士工作站5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74家、29家。创新载体建设提速,正方·创港、三溪科创小镇首期项目格创·集城动工建设,云创园、云溪谷数字产业园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创新人才集聚加快,出台“香山人才计划”,举办“百名博硕走进香洲”等人才交流活动,培育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05名,拥有博士或博士后工作站21家,市级创新创业团队15个。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建立权责清单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取消一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承接一批市级行政管理事权。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行政审批流程进一步精简,9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新开办企业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拥有商事主体18万家。深化基层权责改革,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办公设备及耗材展览会等一批展会成功举办。

  城市宜居魅力凸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守住生态环保底线,积极推进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宜居魅力凸显,助力我市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成功打造香山湖公园、海天公园等一批网红打卡点。坚决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举全区之力推进前山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创新实施EPC治理模式,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实现前山河石角咀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大工业企业废气排放监管和工地、道路扬尘管控,空气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水平,排名位列全国前列。积极推进“三旧”改造,东桥、上冲、翠微等一批旧村改造项目动工建设;蓝海金融中心、泰福国际金融大厦等一批旧工业区改造项目建成;香洲北工业区、香洲科技工业园连片改造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民生福祉日益增进。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加大公共服务供给,民生保障持续加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民生支出从2015年的31.6亿元稳步上升至2020年的74.8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从76%增加至81%。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67423元,同比增长5.5%。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小学校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凤凰中学、容国团小学等中小学建成投入使用,公办幼儿园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提高至80%。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区图书馆、区档案馆建成,吉大、狮山、梅华等一批市民艺术中心及红荔、鸿业等一批社区文化中心投入使用。就业形势持续稳定,2016-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社会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户籍未成年人医保参保覆盖率均达99%。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提升医疗救助和保障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养老事业持续发展,实现养老服务中心镇街全覆盖,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社会治理全面加强。坚持统筹社会治理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社会治理成就突出。成功创建全国第三批“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创新实验区”,连续5年荣获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优秀奖。社会治理创新深入推进,突出党建联动、平台推动、试点带动、公益撬动的作用,形成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服务和创新为主线,汇集多方资源的“一核两线多方聚力”社会治理新格局。依法治区工作扎实推进,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强化安全生产、消防安全、森林防火和“三防”等领域安全防范和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创新食品安全监管,区食品加工中心建成,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加强。深入推进平安香洲建设,开展扫黑除恶等系列专项行动,社会治安保持平稳。

第二节 “十四五”发展环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但逆全球化潮流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加剧了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改变全球供应链价值链结构秩序,对扩大高水平开放造成严重影响。从中长期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兴起,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加速形成。

  从国内来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制度优势显著,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在区域层面,随着港珠澳大桥通车,深中通道、深珠通道加快推进,珠江西岸都市圈建设提速,城市群进入新一轮竞合,香洲成为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桥头堡、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区及沿海经济带的珠江西岸交通枢纽,在承接珠江东西两岸要素资源上具有区域优势。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为我们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换道超车提供了契机。但我们还面临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创新能力不强,经济长期依赖少数龙头企业的局面未彻底扭转,水污染治理任务还比较重,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与群众的需求还有差距。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条件没有改变。我们要着眼“两个大局”,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保持战略定力,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前进。

第二章 总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必须抢抓时代机遇,强化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支撑,落实新要求,化解新问题,创新发展新思路,科学谋划、奋勇前进,推动香洲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珠海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构建“1+2+1”都市产业生态体系,推进“一园一镇一廊一带”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湾区极点门户、产创融合高地和品质城区,争创高质量发展典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处理好稳与进的关系,突出“二次创业”的进取精神,以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勇气和激情,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推动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效率大提升,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着眼于内源型经济发展和全产业链建设,以科技创新推动新动能发展,顺应新环境,对接新战略,强化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和协同发展,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重点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有利于调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举措,更自觉地把香洲放在国家、省、市战略格局中思考和谋划,全力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好增长与稳定的关系,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发展中重大风险挑战,提升发展安全水平,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坚持新发展理念,综合考虑内部和外部发展趋势,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不断完善城区综合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基本建成“融通港澳、联通八方”的湾区极点门户,“以创兴产、以产促城”的产创融合高地,“国际品质、美丽智慧”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区。

  ——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内需拉动更加明显,逐渐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增长潜力充分发挥,新旧动能逐渐转换,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形成,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全面激发,科技金融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与产业的融合程度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升级,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数字经济发展走在前列,智能制造能级量级显著提升,现代服务业持续向高端迈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到2025年,经济总量突破2300亿元。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基本建成,要素市场化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提高,要素流动更加便捷自由,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珠港澳合作机制更加紧密高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往更加频繁,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区域特色金融和贸易中心地位日益显著。

  ——城区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生态文明建设保持领先,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宜居品牌更加巩固,基本建成天蓝山绿水清环境优美的美丽香洲。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均达到国际宜居城市标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水平处于全省全市先进行列。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教育发展更加优质均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文化软实力逐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城市治理效能明显提升。高水平法治建设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平安建设体系更加完善,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走在前列。

第三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打造产创融合高地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科技回归都市”和“两点两廊”“双区驱动”建设机遇,完善创新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在科技创新中加速产业迭代、动力转换。

第一节 营造更加优质创新生态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发挥科技专家服务券作用,支持企业向高校院所、科技服务机构购买技术和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落户,加速专利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推动科技咨询、成果评价、专利代理、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交易等专业科技服务机构聚集,打造全要素、全链条、全周期科技服务体系。建立支持采购本地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策体系。强化企业和企业家在公共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多层次、常态化的政府、企业间技术创新对话、咨询、融通制度。着力打造创新创业活动品牌,办好创客大赛、“香洲科创+”、大学生创业大赛、“创无边界”等系列活动,助力香洲青年创新创业,吸引国内外创客人才集聚,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吸引知名创投企业到香洲设立机构和基金,扩大创业投资资金规模,投向初创型科技企业。支持种子基金、风险投资等创新型金融发展,鼓励设立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信托等创新型金融机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强化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引导激励机制,通过风险补偿、贴息贴费、银行评价等方式,引导信贷资源向科技企业等重点领域倾斜。建立企业上市培育综合服务平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和完善科技企业培育库和金融机构库,支持科技型企业制定上市路线图,推动企业通过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结合港交所上市路径,通过香港金融市场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借助珠海市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重点支持港澳私募基金参与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搭建科技金融合作创新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运用,打造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金融服务模式。

  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鼓励孵化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不断升级孵化服务,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高度融合。支持龙头企业、高校、创投机构建设新型孵化器,提升创新创业成功率,鼓励建设科技加速器,补齐孵化链条,推动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结合城市更新,完善孵化器物业产权分割转让制度,支持社会力量建设更多低成本、开放式的创客空间,拓展创新创业空间。建设一批面向港澳的双创基地、众创空间等载体,便利港澳青年在香洲创新创业。开展中小微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成长性高、创新能力强、产业效益好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大力推进创业培训,充分引导各类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进入创业培训领域,全面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第二节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支持具有潜力的龙头创新企业协同上下游优势研发力量,突破核心技术难题,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培育一批具有科技创新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若干创新型领军企业群。大力推动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创新能力强、增长潜力大的优质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产业核心和关键技术攻关,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加快构建基于国产替代技术或产品自主可控的创新生态,支持企业提高优势产业关键装备、核心元器件和关键材料的自主化,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丰富和完善企业创新服务方式,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到202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00家。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健康、数字娱乐等重点产业领域,鼓励企业建立创新平台,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推动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吸引国内外高校、研究所来香洲设立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支持企业主动对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积极参与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力争香洲本土若干关键技术领域进入国家、省布局。依托华为、腾讯等科技龙头企业,推动区域开展深度合作,引领珠江西岸城市共同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创新设计、公共检测、科技信息和专业技术平台。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学研合作,共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共建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充分利用港澳创新资源,支持企业与港澳企业、高校、组织等开展技术和信息交流。深化与湾区高校合作,在新一代通信与网络、量子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领域布局建设高水平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新型高端研发机构。

第三节 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拓宽招才引智渠道,落实“珠海英才计划”和“香山人才计划”,面向全球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构筑集聚国内外的链式、梯队式优秀人才体系。探索推动“院士助力计划”,以院士工作站为载体,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支持建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和博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利用“海外专家南粤行”等平台,鼓励学术交流,共享国际尖端人才。实施“青年发展计划”,集聚创新型青年拔尖人才,针对香洲产业发展需求,大力推动青年人才来香洲创新创业,推动粤港澳大学生实习计划,建设人才蓄水池。探索实施“工程师人才计划”,以“引进一名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产业链发展”为目标,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聚焦未来重点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先进理念和管理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和优秀人才。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完善人才保障服务体系。健全优秀人才和紧缺人才住房保障体系,提高各类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在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服务,满足人才不断增长的生活居住需求。整合科技政策和服务资源,提供“项目+产业+人才+资金”全生命周期创新创业服务。建立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绿色通道”,为创业指导辅导、科技成果转移等提供一门式服务。探索在南屏科技生态城设立国际国内人才引进服务窗口和电子化服务,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广人才公寓拎包入住,鼓励企业利用厂房建设人才保障房和员工宿舍。厚植创新创业文化,弘扬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舆论导向上鼓励创新,努力营造公平竞争氛围,打造良好创新环境。

第四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继续完善以数字经济产业为引领,以高端智造和高端服务两大产业为支柱,以消费升级产业为基底的“1+2+1”都市产业生态体系,推进“一园一镇一廊一带”高质量发展,提高经济质量效益与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 加快数字化发展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聚焦未来数字化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能级,做大做强办公软件、信息安全、行业应用软件等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培育壮大智能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产业,加大在芯片设计、基础软件、模型算法、操作系统、数字娱乐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前沿布局,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充分挖掘数字化前沿技术资源,布局5G、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产业,加速场景融合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平台、数据中心,打造粤港澳大数据孵化和创新基地。创建区域型、行业型、企业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平台发展,重点支持跨行业、特点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依托三溪科创小镇、前山-南屏创新产业走廊、正方·创港等创新载体,引进国内数字技术领军企业,壮大数字经济规模。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化制造业智能化,引导企业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转型升级,推动智能家居、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健康、打印耗材等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园区数字化改造计划,通过整体规划设计、全面优化布局,打造优势互补、特色突出、功能集聚的开放载体,以数字化园区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实现 200 家企业“上云上平台”。依托工业互联网大数据集群建设和应用,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平台。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数字展览、数字文化、新零售、数字教育等产业。

  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依托华为人工智能人才培训实践中心、粤澳人工智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数字人才,打造湾区数字人才培训基地。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商、服务商与银行、保险、融资设备租赁等金融机构建立收益共享机制,开展基于平台工业大数据的新型金融服务试点示范。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设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打造融合政府、企业、社会的数字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数字经济发展新生态。保障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第二节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做优做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标志性产业链,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守住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产业链龙头企业核心环节能级,以精准化方式推进“强链、补链、连链、延链”,培育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链,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入实施大型企业骨干培育计划、“专精特新”培育工程,培育引进一批“瞪羚”和“独角兽”企业,培育具有品牌价值的骨干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实施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围绕龙头企业强链补链,做强做优智能家居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高端打印设备等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多个新兴产业发展,形成“1+3+N”产业集群。探索与兄弟区建立良好区域合作关系,支持部分企业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布局业务,实现共赢共享。

  支持智能家居产业集群发展。做大做强做优格力电器,加快推进格力零部件试制中心、商用空调大型主机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多元化发展,鼓励格力电器利用自身智能技术优势,开拓智能小家电市场。依托格力行业龙头效应,合作开发基于统一开放接口和协议标准的智能家居创新平台,推动智能家居向系统化方向发展。依托产业规模和配套优势,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培育智能家居关键零部件企业,扶持家电集成电路等核心配件企业发展。鼓励家电企业与华为、腾讯等数字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充分利用数字企业程序开发、技术平台优势,开发智能家居创新平台,推广全屋智能场景化应用,着力打造平台开放、信息互联、资源共享的智能家居生态圈。

  壮大高端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依托骨干企业吸引上下游产业落户,培育一批智能制造装备行业龙头企业,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化发展。推进工业机器人研发,重点发展弧焊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等智能化生产装备产业,鼓励企业开展高精度高效率工业机器人减速器、工业机器人伺服驱动器和电机、高性能工业机器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关键技术攻关。开展传感器感知、检测、处理、通讯等功能的主机芯片、激光雷达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发展新型传感器及其系统、工业自动化系统、智能测量仪器仪表、在线分析仪器等智能测控装置产业。

  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扶持本地领军企业发展,积极引进集成电路设计龙头企业,努力打造国家级集成电路高端设计基地。推动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发展高端产品设计,开展半导体封测及产业芯片设计技术的引进及芯片智能卡综合研发。大力引进和培育封测、设备、材料等领域龙头企业,开展集成电路装备和工艺技术、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集成电路设计工具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智能制造企业组建技术创新平台,鼓励格力零边界建设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

  推动高端打印设备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增材制造研发及制造企业,提升打印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打造香洲高端打印设备国际品牌。加大对激光打印企业在研发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3D打印及其配套产业。夯实新型耗材产业优势,引导传统耗材研发制造由喷墨产品向激光产品转型,支持企业开展关键部件研发,全面提升兼容耗材标准、芯片研发、成品制造等关键环节竞争力。进一步发挥国家印刷及办公自动化耗材检测中心优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支持企业创新商业模式,鼓励采用线下实体体验店与线上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开拓3D打印消费市场,构建3D扫描、数据处理、打印服务应用开发的产业链布局。

  大力发展生物健康产业。聚焦生物健康领域发展前沿技术,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和科技转化能力,着力提升生物健康科技和产业竞争力,促进生物健康产业集聚发展。围绕新一代生物健康、精准医疗、体外诊断、义齿加工等领域,扶持发展个体化医疗、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生物3D打印、互联网医疗等新兴业态,推动生物健康产业细分领域特色化发展。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化专业化延伸。加快推进珠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着力引进港澳优质金融资源,提升金融产业竞争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特色金融中心。稳步发展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绿色评级等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创造更多绿色效益、生态红利供给。提升专业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接港澳专业服务规则标准,积极发展会计审计、法律服务、认证认可、企业发展战略、品牌运作等高端咨询服务。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培育发展科技服务外包、科技信息等新兴产业,促进科创服务专业精细、规模集成发展。聚集高端设计资源,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打造珠江西岸设计高地。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培育专业供应链企业,为中小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持农贸市场、物流园区利用智慧物流等新模式新技术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鼓励优势制造企业开展精准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运营维护、在线支持服务,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元化升级。促进家庭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发展,强化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和综合素质,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培育发展医疗健康服务业,促进集休闲、旅游、娱乐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打造多元化的养生养老产业。引导规范教育产业发展,促进教育机构专业化、职业化,支持教育培训、海外游学等产业发展。支持会展业发展,积极对接港澳会展业资源,高起点推进香洲会展总部功能区、专业会展区、国际会议活动集聚区建设,推动具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展会落户香洲。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动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展在线新经济,支持线上线下融合,发挥数字化创新对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带动作用,推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经济等迈向新阶段。加快培育贸易新业态,支持企业转变销售模式,开展直播带货,引入线上直播平台,为企业销售提供支撑。扶持跨境电商发展,支持跨境电子商务支撑服务平台、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发展共享经济,鼓励共享出行、共享住宿、线上团购等领域产品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对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鼓励良性适度竞争,为在线新经济新业态留足发展空间。

第四节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加快建设南屏科技生态城。对标国内一流科技园区,推动“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发展,实现园区提升、旧村更新、前山河治理、交通建设四位联动,将南屏科技生态城打造为高端产业新引擎、产城融合新城区、生态珠海新窗口。培育智能家居、智能制造装备、高端打印设备等产业集群,打造高端园区标杆。注重产城融合发展,推动旧村更新提速,打通交通内外循环,完善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大力推进前山河流域治理,打造现代化宜居新城区。

  加快三溪科创小镇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招商,打造创新产业快速发展、人才智力高度集聚、城市环境生态宜居的科创小镇。坚持创新为魂,聚焦应用研究和产业创新,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制造业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坚持产业为基,盘活释放建设用地,推动数字经济、新一代电子信息、5G+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新兴产业小镇。坚持人才为本,建设人才友好型、青年友好型、环境友好型的创新园区,打造动感活力小镇。坚持生态为美,将人文生态底蕴融入产业环境,形成创新、绿色、宜居的城市生态空间,打造生态宜居小镇。

  推进前山—南屏创新产业走廊建设。按照“串点成廊、一廊多点、一点一品、一点一策”总体思路,整合旧工业区、旧村、闲置土地等低效资源,盘活产业发展空间,紧紧围绕创新产业发展方向,以创新孵化为抓手,以打造专业园区为重点,着力培育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光电科技等知识密集型产业集群,前瞻布局量子信息、区块链、脑科学等前沿产业,建设科技创新高地和新的产业增长极。

  着力做优情侣路现代服务业产业带。发挥情侣路沿线高品质城区环境、生态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强化主城区服务功能定位,积极谋划楼宇经济发展,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专业服务、总部经济、商务旅游等高端服务业,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和国内外总部机构入驻,打造一批特色楼、亿元楼。加快推进世茂港珠澳合作创新(珠海)中心、九洲湾、城市之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服务业集聚集群发展。

第五章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充分利用香洲位于国内国际双循环交汇点优势,紧紧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着力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加快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经济效能。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密切与国内友好城市、地区的交流联系和经贸往来,促进要素合理流动。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扶持企业拓展国内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大型展会,鼓励企业出口转内销,支持外贸企业对接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稳定供应链,畅通大中小企业和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国内供应链,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国内市场空间。围绕产业链开展招商引资,坚持以商引商、驻点招商、云招商,着力引进上下游龙头企业、科技型企业、高潜力企业,补齐产业链短板。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衔接国内外市场,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国内外要素加快汇聚,增强联通内外循环的功能。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为契机,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打通创新链、补强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标准,提升出口产品和服务质量。深入推进出口贸易便利化,优化出口退税服务,帮助企业提高应对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进口,对接高端消费需求,促进进口稳步增长。加快物流供应链建设,健全现代物流体系,畅通国际国内物流通道。

第二节 全面促进消费

  推动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商圈向智慧商圈转型升级,推动实体零售企业创新,鼓励购物中心、百货店向线下体验消费和商业服务综合体转型。积极发展文旅消费,依托文创园区和文创基地打造特色文创消费区。着力营造活跃消费氛围,丰富消费节庆内容,持续开展主题消费活动,提升商圈整体品质,吸引国际高端品牌入驻,满足高端消费需求。繁荣发展夜间经济,打造香洲夜间经济名片。推进美食街区建设,提升香埠路、湾仔海鲜街等一批特色街区,挖掘、推动一批老字号美食连锁化,打造“食在香洲”品牌。鼓励传统商贸载体改造为多功能、综合性、业态结构丰富的新型消费载体。

  开拓消费新空间。扩大消费需求,顺应和把握消费升级趋势,积极推进信息、休闲旅游、教育文体、养老健康等领域消费,推动智能家居、家用打印等本土产品消费。加快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推进互联网和各类消费业态深度融合,大力发展AR、VR等新技术,提升消费新体验。大力发展直播电商行业,建设直播电商孵化基地,支持企业开展网上销售、直播带货、场景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挖掘一批香洲特色商品,积极发展过境消费,争取在港珠澳大桥人工岛设立免税店。

  积极融入消费大市场。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区,紧扣国内市场需求,切实做好产品延伸、产业多元、结构升级、绿色转型,推动消费品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支持企业参加全国性博览会、展会、论坛,面向全国推广智能家居、智能办公、康养护理、休闲旅游、电子竞技等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加大政企对接、工程对接、产销对接和银企对接力度,加快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助力本地产品开拓国内市场。

  完善全面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全面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鼓励发展平行进口车、汽车融资租赁、二手车交易等后市场服务。支持通过发放消费券、开展以旧换新补贴等方式促进消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积极改善消费环境,培育一批放心消费示范单位和示范品牌。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严格打击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支付安全的违法行为。

第三节 拓展投资空间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持续推进重点项目挂图作战,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政府投资杠杆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加大实体产业投资力度,支持企业建设一批总部基地、研发基地、制造中心,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进一批城市综合体、旅游景区等服务业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拉动投资增长,推进一批旧工业区、旧村改造项目,谋划一批旧城镇改造项目。坚持突出民生领域投资,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兴建一批中小学校、幼儿园,对一批现有学校、医院进行改扩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推进一批市政道路、城市景观、社区公园项目建设,布局一批新型基础设施项目。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坚持政府投资主要投向非竞争性行业和领域,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完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资金保障制度,健全与项目资金需求和期限相匹配的长期资金筹措渠道。规范政府投资管理,完善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及配套文件,编制政府投资年度计划。持续谋划中央、省和市预算储备项目,争取更多资金、用地规模和指标支持。

  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着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政府有规划、社会有需求、市场有前景的社会领域,形成市场多元开放、竞争公平有序的发展格局。加快破除民间投资进入补短板领域的机制障碍,稳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鼓励社会资本加大社会事业投资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文化、体育等领域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投资建设5G网络、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

第六章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激发发展新活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打造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高地。

第一节 建设服务型有为政府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落实证照分离、照后减证、多证合一,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推进“人工智能+”商事登记,实现全流程无纸化智能审批。推进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分级分类审批和监管机制,统一审批流程,统一信息数据平台,统一审批管理体系,统一监管方式。推进智慧政务建设,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全面推行“不见面审批”“秒批”服务。推进市民服务中心建设,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推行综合窗口服务模式,构建综合服务收件平台,加快实现一窗受理、限时办结,推动更多事项“一件事一次办”。深入推进政务服务“全城通办”“湾区通办”“跨省通办”。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探索建立要素市场交易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构建采购主体职责清晰、交易规则高效、监管机制安全、政策功能完备、法律制度完善、技术支撑先进的政府采购制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善企业投资管理,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创新融资机制。健全产业空间供给机制,在三溪科创小镇推行联合购地,在正方·创港推行产业用房集中建设、租让结合等集约利用土地模式,建立项目落户和供地遴选机制,推动主导产业集聚发展。优化社区集体经济监管体系,推动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相关制度立法,促进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先进国家和地区,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补齐营商环境短板,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聚焦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智能制造、高端服务业等领域,完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搭建区经济产业服务平台,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提升企业服务水平。探索在工业园区、商务楼宇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提升企业服务便利度。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等成本。推动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缓解民营和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问题。全面推行区域评估制度,在工业园区等区域开展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雷电灾害、环境、节能、交通等专项评估,落户该区域项目原则上不再进行出让地块项目相关评估。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提高企业获得感。

  深化民生服务改革。探索事业单位员额制管理改革,以推进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建立健全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人员工作激励机制、职称评价机制和流动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区医疗联合体建设,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改革,落实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补助,探索在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药品和医用耗材零差价销售。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化公立医疗机构经济运行管理,落实公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全面深化城管系统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城市管理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建设形成有责任心、充满活力的城市管理体制。积极推进镇街执法体制改革,建立事权明确、权责清晰、高效有力、公开透明的综合执法体制机制。

第二节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深化区属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深化企业内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国有资本企业布局调整,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优化国有资产布局结构,推动正方控股布局建设与运营管理领域,正圆控股布局市政服务领域,正菱控股布局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领域。优化国企业绩考核,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企业家成长规律的国有企业管理机制。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激发非公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引导非公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扶持作用,聚焦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扶持初创型、小微型企业成长,完善覆盖全区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信用监管为着力点,创新监管理念、监管制度和监管方式,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健全失信联合惩戒对象认定机制,加强对守信主体的奖励和激励、失信主体的约束和惩戒。大力推动公共信用信息的社会应用和共享使用,激发公共信用数据服务经济社会的红利,推广使用信用产品和服务,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市场。深入打造诚信商圈、诚信示范街区、诚信企业、“香洲好人”等诚信品牌,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参与诚信建设的浓厚氛围。

  持续推进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工程建设,构建完善多元共治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加强重点领域和环节的知识产权执法。大力推进质量强区建设,全面推进实施标准化战略,推进产品、服务、工程、环境质量提升,鼓励企业培优品牌。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制,有序推进特种设备安全保险制度建设,构建特种设备应急救援体系。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犯罪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第三节 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化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贸易、投资、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支持企业参与重要双多边经贸活动,挖掘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产业、资源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扩大文化旅游交流,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文化交流、文艺创作、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合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探索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生态环保、绿色发展合作,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国际交往。提升社会机构服务水平,鼓励咨询机构加强与行业协会合作,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效信息支持。发挥华侨华人、归侨侨眷的纽带作用,增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

  加快融入大湾区发展。全力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协同合作中拓展新空间、增强新动力,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协调互补发展。推动“湾区通”工程,加快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服务事项和各类市场主体生产经营事项实现湾区通办。积极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强化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全要素协同,力争成为广深港向西拓展布局的优先选择,打造湾区产创融合高地。依托港澳在法律、金融、管理咨询等方面国际化专业服务优势,促进服务业向高端发展。聚焦规则衔接,探索优化与湾区其他地区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政务服务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对接,推进与港澳在法律服务、金融医疗、建筑等领域的规则对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落实港澳具有相应资质许可人员直接执业制度,推进港澳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建设,便利港澳青年到香洲就业创业。搭建交流发展平台,加强体育、艺术、科技创新方面交流合作,推动与港澳学校缔结“姊妹学校”。加强生态治理合作,以前山河流域为重点,深化跨界区域水污染防治,推动生态环境共保共育。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抢抓RCEP签署机遇,积极扩大RCEP成员国原材料进口,降低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加强宣传推介,吸引RCEP成员国企业到香洲投资。推动新兴市场布局,支持企业举办国际展会和贸易活动,开拓新兴市场,建立营运总部、配送中心、产品展示中心。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支持企业加快培育产品竞争优势,提升品牌影响力和标准话语权,推动外贸竞争优势向质量、技术、品牌为核心转型。参与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总部落户。

第七章 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打造现代化品质城区

  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更好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大力推动城市管理智慧化,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推动综合城市功能优化提升。

第一节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全力配合市“六横十纵”干线路网建设,全面构建与珠江西岸极点门户城区相匹配的、内联外通的珠江西岸交通枢纽。加快城区轨道交通网络化,探索环城快线建设,立足香洲主城区优势,做好与跨海通道、机场、港口的高快速路衔接,建立便捷的集疏运网络,快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大力提升城市内部交通品质,完善城市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完善无障碍设施,满足残疾人士等社会群体出行需求。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加快推进断头路、半边路项目建设,打通城市“毛细血管”。

  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推进道路、排水、燃气、园林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政设施保障水平。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统筹利用辖区路灯等资源,试点推进“多杆合一”改造和智慧灯杆建设。规划停车设施建设,合理划定停车区域,提升停车设施配建标准,开展智慧停车场等应用示范,推广立体停车。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体系,优化完善“城市物流配送基地—城区配送中心—社区配送集散点”三级城市配送体系,提高城市配送集约化水平。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建石角咀水闸,改扩建广昌水闸,强化防洪排涝能力。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布局5G网络设施,到2025年,建成5G基站超1.1万座,实现5G网络全覆盖。加快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化部署,推进互联网应用IPv6升级,聚焦新型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领域,强化基于IPv6网络的终端协同创新发展。全面建成高水平全光网络,推进千兆宽带进住宅小区、商务楼宇,建成千兆光网城区。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布局,加快万物互联发展。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推动建设电力物联网,开展配电网终端智能化改造,推进智能电网产业链建设。鼓励企业建设人工智能超算设施。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建设一批引领智慧生活的“未来社区”。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布局,强化对充电设施的科学管理和高效使用。

  美化完善城区环境。持续实施城区品质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城市阳台等城市新地标建设,提升绿化系统和滨水地区整体设计,打造山水相连、亲山近水的公共空间。打造城区亮点工程,提升城市照明品质,优化灯光夜景。扎实推进绿道网建设和管理,丰富绿道服务设施,提升绿道功能,完善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网络体系。建设自行车专用道、步行为主的城市慢行系统,对接澳门的城市绿道、滨海绿廊、慢行系统等,打造连续完善、协调便捷的跨界绿色廊道体系。

第二节 大力推进城市更新

  加快推进旧村和老旧小区改造。有序推进城中旧村改造,协调市推进产权注销处理工作,制定相应处置办法,为城区建设腾出新的发展空间。积极引导区属国企、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参与前期工作,为引进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创造良好条件。重点推进洪湾、银坑、红东、北山、东桥、上冲、翠微、南溪、联安、里神前、广昌、广生等12条旧村改造,谋划关闸、高沙、界涌、水翁坑等旧村改造。到2025年,基本完成8条旧村改造,腾出城市发展空间1.82平方公里。务实推进老旧小区升级改造,完善老旧小区改造配套细则,指导老旧小区开展外立面装修、加装电梯、管道更新等改造,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获得感、幸福感。到“十四五”期末,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且有迫切改造意愿的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加快推进旧工业区升级改造。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加强规划统筹,合理引导旧工业区更新方向,合理配置产业空间资源,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加大片区统筹力度,按“政府推动、规划先行、国企攻坚、多元参与、利益共享、分区建设”的改造原则,推进香洲北工业区、香洲科技工业园等连片更新改造。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处置盘活城区“烂尾楼”。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完善工业用地更新奖励政策,支持工业企业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第三节 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城区

  提升城区规划建设水平。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区,打造功能与国际接轨、空间集约高效、生活和谐宜人、管理高效便捷的宜居城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城区规划理念,切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合理规划城区空间布局,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要素,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强城区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保留城区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强化空间规划“一张图+规划控制线”管理,推动城区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式转变。高效配置土地资源,加强产业用地与城市功能的空间协同,优化城区内部用地结构,科学安排各类用地供应时序,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民生设施、公共绿地和交通用地合理增长。拓展地下发展空间,建设由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市政设施、地下商业设施和地下人防设施等组成的城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体系。

  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推动城市管理多元共治,探索政府统筹组织、社区具体实施、居民及第三方机构广泛参与的城市管理工作机制。加强城区精细化管理,以“工匠精神”打造“匠心城管”,健全城区管理标准化体系,对标国内最优,完善风景区、医院、学校、老旧小区等重点区域的管控标准,注重整体性和持续性,逐步提升主城区城市管理精细化、品质化水平。提升城管养护现代化、智能化、机械化水平,打造最干净城区。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严格遏制新增违建,不断消化存量违建,开展违法用地排查,明确国有空闲地管理主体。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构建城市运行管理中枢,以香洲城市精细化服务管理平台为基础,推动全区管理平台整合,加快模块建设和智慧应用扩展,打造数据全域融合、时空多维呈现、要素智能配置的智慧城市核心中枢,实现城市管理、社会治理“一网统管、全程统管”。完善“城市管理大数据资源系统”模块,全面融合道路实况、公共卫生、食品安全、水电气、市场监管等数据资源,增强快速发现、快速反应、快速处置能力。完善“平安香洲信息系统”模块,深入推动数据协同,推进大数据战略和智能化建设应用,提升社会治理和社会治安的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完善“居家智慧养老信息化服务系统”模块,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完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模块,提升消防、公共安全、自然灾害等应急管理的智慧化水平。构建市区互通共用的“数据资源池”,探索建立“数字孪生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数字化模拟城市全要素生态资源。完善智慧社区建设,不断提高社区网络接入能力,支持建立智慧社区、智慧公寓、智慧楼宇平台,实现视频监控、防盗报警、门禁、停车场等一体化管理。实施“数字香洲”行动计划,大力推动政务、商务、生产、生活等领域信息化,打造珠江西岸智慧城市建设标杆。规范密码应用和管理,促进密码事业发展,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

第八章 加强社会文明建设,提升城区文化软实力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更好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发扬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敢担当”的香洲精神,加快建设彰显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城区。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弘扬时代精神和社会正能量。

  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实施全域文明创建工程,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市民文明素养提升工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丰富“香洲好人”、明德系列等项目内涵。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推进“最美家庭”“书香家庭”创建活动。推进交通、旅游、餐饮等行业文明服务提升行动,推动各领域各行业形成文明风尚。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和网络空间治理,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打造“志愿之城”。

第二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以区级设施为龙头,镇街文化站、市民艺术中心和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的三级文化设施网络,高标准建成区文化中心(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和凤山、翠香街道市民艺术中心。以镇街市民艺术中心为载体,打造“一街一品”文化服务品牌。美化城市基础设施,鼓励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建筑进行艺术化处理,通过文化嵌入和文化重塑,提升城市内涵品位,彰显城市人文精神。创新文化场馆建设运营模式,复合配置文化、娱乐、休闲等公益和非公益功能,引入专业运营机构,提升文化场馆服务效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进区体育中心、足球场地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完善“15分钟文体圈”。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购买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专业化发展。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组织进社区、进企业。擦亮文化活动品牌,进一步丰富“文化香洲·缤纷四季”系列活动,打造群众性文体活动和艺术惠民品牌。持续开展“香洲艺术大讲堂”,采用“点单式”公益培训方式,组织多种类公益讲座,申报广东省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加大基础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力度,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实效性。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加强文化娱乐场所监管。

  激发公共文化发展活力。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培育和扶持一批社会文化团体,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组织和支持文艺工作者打造更多具有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中国风骨、岭南风格、彰显香洲魅力的文艺精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持续举办珠中江沙田民歌艺术节,加强沙田民歌、前山凤鸡舞、长沙墟芦相公诞、造贝林九棍等具有香山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的传承、推广和交流,加强城中旧村等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北山古村、南屏古村、杨氏大宗祠、杨匏安陈列馆与沙田民歌、粤剧、前山凤鸡舞表演相结合,推广“非遗旅游”。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建设,到2025年确保全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突破45处,推荐苏曼殊故居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加强文化产业扶持,全力支持重大文化项目开发、建设。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依托金嘉创意谷、乐士文化区等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创意特色产业基地,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打造珠江西岸文化创意城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培育一批香洲本土知名原创文化创意品牌和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动漫游戏、电子竞技、文化装备等产业,推动游戏渲染平台发展,引进游戏IP,组织举办王者荣耀华南赛事、腾讯系列游戏等顶级游戏赛事。推动文化创意与新零售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线上线下创意产品集市、生活创意产品展,挖掘和培养珠海本土文化IP,形成新的文化消费模式。

第三节 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

  打造国际化滨海休闲游乐目的地。依托情侣路浪漫风情海岸带、港珠澳大桥等独特性旅游资源,以文旅融合为核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进一步释放全域旅游生产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构建全域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文化创意、会展、娱乐等产业与旅游融合,建设集滨海都市风情、现代会展商务、文化娱乐体育于一体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培育旅游产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高标准打造旅游项目,建设凤凰谷欢乐森林旅游区、九洲湾航海旅游基地,推进圆明新园改造提升、香洲渔港改造、城市阳台等项目建设。高品质打造环珠澳滨海旅游活动品牌,策划游戏嘉年华等系列精品,做优日月贝灯光秀、无人机表演、沙滩音乐节、风筝节等旅游活动品牌。打造特色文旅产品,深度挖掘“香山文化”人文底蕴,打造南屏、北山、香埠路等历史文化街区,擦亮文旅活动品牌。深化与港澳旅游合作,支持企业开发“一程多站”旅游产品,推进港澳游艇自由行政策落地。积极开拓“体育+旅游”,组织“容国团杯”青少年乒乓球选拔赛、风筝锦标赛、沙滩排球等项目,提高国际知名度,打造体育之城。

  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建立“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依托城际轻轨、城市快线,构建“快进”交通网络;整合停车场、景区景点道路交通、公共自行车等资源,建设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慢游”交通网络,提高旅游通达性和便捷性。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水平,打造区域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食宿行游购娱全方位覆盖服务。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和游客服务中心网点建设,到2025年实现全区主要交通集散点、游客集中场所设立游客服务中心。加强旅游宣传推介,塑造香洲新形象,打造国际化旅游名牌。

第九章 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擦亮宜居环境品牌,努力把香洲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保节约生活生产相融合、具有国际化品质的美丽城区。

第一节 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建设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推进生态保护建设,巩固提升生态优势,管控好山形、水体、岸线、天际线,提升森林、江河、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生态控制点、生态廊道和生态隔离带的建设,推进香山云道、板樟山步道等绿色生态项目建设。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完善森林生态保护,落实“林长制”,扎实推动国家森林城市和省林业生态区创建工作。完善水生态体系,打造健康水环境,高质量推进万里碧道建设。构筑蓝色生态屏障,强化海岸带、近海海域和海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打造美丽海湾。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试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价,推动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红线补偿机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强取水许可审批和用水定额管理,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创建节水型社会。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公众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强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企业违法排污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环保执法检查,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活动。

第二节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稳定提升空气质量。强化区域大气污染防控,加大柴油车、船舶排气污染防治力度,有效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加大工业源污染整治力度,强化工业污染全过程控制,持续开展VOCs企业综合整治,确保企业达标排放。强化施工工地和运输扬尘管理,确保文明施工,实现密闭运输。健全餐饮油烟防治机制,深化餐饮行业污染专项治理,确保餐饮企业油烟达标排放。

  突出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强水源地环境保护,持续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监管,确保居民饮水安全。提升整体污水处理能力,推进城区雨污分流、老旧管网整治,逐步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彻底整治“散乱污”场所,推动企业废水集中处理,实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力推进前山河流域水环境二期综合治理,开展岸线美化提升整治,建设景观生态碧道、湿地公园,改善前山河流域水生态。逐步推进凤凰河流域、白沙河流域水环境整治,促进水环境治理全面达标。加强美丽海湾建设,严格控制污水废水直排入海,推动近海海域环境持续改善。实行排污许可制,探索推进排污权市场化交易。

  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预防、分类管理、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风险管控,完善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制度,把好再开发利用地块土壤环境准入关,确保污染地块安全利用。建立污染地块清单、优先管控名录和数据库。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围绕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处置环节,基本建立塑料制品管理制度,提升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有效控制塑料污染。

  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物综合管理,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进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强化工业企业固体废物处理监督检查,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全过程监管,规范企业处理废物行为。加强建筑垃圾源头管控,推动工程建设生产组织模式转变,有效减少建筑垃圾产生和排放。提高危险废物处理能力,全面安全管控危险废物,2025年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保持99%以上。加强危险废物区域协同处理处置能力,强化跨区域转移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处置危险废物行为。

第三节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坚持绿色发展与优化结构相结合,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验收制度。提倡节约用水用电,推动公共机构利用新技术开展节能降耗。加快工业企业绿色化循环化升级改造,推广能效标识产品、低碳认证产品等绿色产品应用。推广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新建大型公共建筑等执行高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推进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对常规化石能源的替代,继续推广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灯等节能产品,引导消费者优先选购绿色产品。

  支持企业清洁生产。加强节能、节水、环保等领域的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加强国内外先进节能环境保护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推广适合行业特色的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和装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连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南屏科技工业园循环化改造,推进产业循环式组合发展。

  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建设节约型机关,推动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降低机关运行成本,推行绿色办公。推动公共交通网络建设,鼓励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打造绿色健康出行方式。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绿色文化培育纳入中小学幼儿园基础教学体系。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打通垃圾分类全链条,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全流程垃圾处理体系,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推进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进绿色物流和绿色仓储建设,加快快递、外卖等行业绿色包装标准化,减少塑料制品使用,鼓励应用各种绿色包装技术。

第十章 全面提升民生福祉,建设宜居幸福香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第一节 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将稳就业、促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和经济工作的底线,通过稳增长、调结构,大力开拓就业空间。多途径、全方位地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不断拓展新兴就业领域,加快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催生更多微经济主体。加大对平台就业劳动者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开发更多新型就业模式与渠道。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援企稳岗,鼓励用工企业采取稳岗措施。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研判机制,防范和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

  强化重点群体帮扶支持促进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托底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广泛开发公益性岗位,动员企业、社区、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和提供公益性岗位,积极帮扶残疾人士、零就业家庭等弱势群体就业。强化社区吸纳就业能力,拓展社区服务就业岗位。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升技能培训与产业融合。加强培训供给侧与需求端紧密对接,调整职业培训供给结构,开展“产业靶向培训”。加大职业培训供给能力,促进职业培训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支持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发展,引导民办培训机构按市场和产业发展需要合理设置培训项目。搭建职业技能展示平台,贯彻落实“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粤菜师傅”等技能培训工程,组织举办“香洲工匠”职业技能大赛,积极打造“企业讲堂”“园区讲堂”“社区讲堂”等品牌,为企业员工提供技能培训平台。继续加强失业人员培训力度,开发适合社区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及创业培训科目,提高失业人员再就业能力。

  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制度,畅通举报渠道,及时有效查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案件。加大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力度,聚焦工程建设领域,建立健全欠薪零容忍的制度体系、监管有效的工作格局、惩处有力的执法机制。完善和落实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完善调解机制,加强裁审衔接,建立仲裁机构和司法机构联动机制,及时公正处理劳动争议案件。

第二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推动义务教育全域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优质高位均衡发展,缩小校际间差距,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期盼,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评估验收。着力增加优质学位供给,加大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改扩建和建设力度,通过吸引社会力量捐资办学、城市更新和商业土地开发建设配置教育资源等模式,形成多层次教育资源供给体系,“十四五”期间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2.1万个。深入实施“南湾教育振兴计划”,建立完善校与校对口帮扶、选拔优秀名师骨干交流等机制,提升南湾地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深入开展“民办教育提升计划”,发挥公办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1+1 联盟校”模式,促进民办教育质量提升、优质发展。积极发展素质教育,完善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强化学校体育工作,让减负增效、优质高效成为教育教学新常态,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优化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妥善解决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和香洲工作居住的港澳籍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保障同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外合作学校和国际化学校,与国际知名学校开展交流合作,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促进特殊教育规范发展,确保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质量,到2025年,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入园率达90%,适龄特殊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99%。

  提升学前教育服务供给。加大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通过兴建公办幼儿园、回收国有和集体资产办园、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等方式,增加幼儿园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实施学前教育提升计划,完善学前教育教研体系,全面改善办园条件,确保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不低于50%,公办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不低于85%,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3—6岁儿童毛入园率达到100%,规范化幼儿园达到98%以上。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党建工作贯穿办学治校和教书育人全过程。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强化师德培训,严格思想政治和师德考察,持续开展优秀教师典型事迹宣传。加大高学历人才引进力度,健全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不断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批骨干教师、名教师、名校长和教育家型教师和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强化教师聘后管理和校级领导聘后管理,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教师退出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国际化素养,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短期交流、长期学习等,学习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先进经验。

  提升教育数字化水平。大力发展信息化教育,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业务深度融合,打造智慧教育服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有机融合,引入数字技术整合资源,建设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数字化教师发展中心。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第三节 全面推进健康香洲建设

  深入实施健康香洲行动。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制度,广泛建设健康细胞单元,普及健康知识、培养健康技能、养成健康习惯,逐步达到省级健康促进区水平。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成果,做好爱国卫生城市复审。落实慢性病综合防控措施,开展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相关监测,提升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水平,巩固夯实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成果。强化重大疾病联防联控机制体系建设,抓好急性传染病和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深入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健全科学绩效考核机制,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搭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坚持基本医疗公益属性,加大医疗卫生服务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区公立医疗机构软硬件升级,实施公立医疗机构改扩建,启动重点学科建设,建立高水平普惠型公立医院。推动镇街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加大力度扶持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以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补充,具备香洲特色的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启动社区医院试点建设。

  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实施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加强基层卫生健康队伍建设,提高家庭医生服务水平,强化基层医防融合。深入落实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完善医患纠纷调解机制,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启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加强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队伍建设,实施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能力再提升工程。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建设医疗服务智能监管系统。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公立医院全面完成互联网医院建设,推进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深入实施健康信息便民惠民行动,推广应用电子病历,探索医联体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等场景应用,推动卫生健康智慧化发展。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和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强化监测预警、风险研判、决策管理、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现场调查处置能力。建立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动机制,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健全急救体系,推广在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等急救设施。

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优化社会保障服务功能。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落实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政策,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作用。配合完善工伤保险的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工伤预防宣传培训,落实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健全积极的财政支持机制,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健全满足常住人口基本需求的住房保障体系,积极推进住房保障货币化,逐步扩大保障覆盖面,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到2025年实现公租房保有量达到4600套、共有产权住房达到1100套、住房租赁补贴覆盖面达到1.88万户。完善保障性住房管理平台,全面提升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申请审核、轮候配租、复核退出等全流程各环节的管理水平。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补贴发放范围并提高发放标准,鼓励保障对象在公租房总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需求。

  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城乡相对低收入和困难群体帮扶体制机制,推动从生活型救助向综合型服务救助延伸,全方位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强失业人员兜底保障,确保基本生活需求有保障。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增加残疾人公共服务供给,提高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保障残疾人家庭、失去劳动能力、失独老年人等人群。加大困境儿童关爱保障力度。

第五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扩大人口总量蓄能优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扩大人口总量规模。提升人口素质结构,加快培育和引进产业高端人才、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和团队,大力吸引优秀年轻人才落户。聚焦城市青年群体,针对青年就业创业、置业安家、生活娱乐、心理健康等需求,完善系统性扶持政策。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区,释放青年活力,推动青年不断成长为志存高远、德才兼备、情理兼修、勇于开拓的新时代青年。优化人口管理模式,促进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流动人口充分融入城市。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

  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权益,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医、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婚姻家庭财产、参与社会事务等权利,提高妇女参与决策管理水平。强化“全面二孩”配套措施支撑,推动全社会关心母婴健康,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完善母婴设施建设,提高母婴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逐步实现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基本全覆盖。大力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开展全区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指导服务,新改扩建一批社区照护机构和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展2—3岁幼儿托班托幼服务,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加强生育服务和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建设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积极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区,关注儿童身心健康,加强儿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儿童成长环境,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

  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品质,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长者照护服务体系。促进机构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加快区社会福利中心建设,新增1200个养老床位,到2025年全区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机构养老床数达45张以上,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5%,总床位达7500张。深入推动医养结合,推进老年慢病医养医联体建设,推进安宁疗护试点,加大“互联网+护理”、家庭病床、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供给,提升社区医养结合能力。开展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推动道路、公共交通、社区公园、市民艺术中心、老旧小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适老化改造。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将免费改造对象范围扩大到城乡低保对象中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推动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发展壮大养老产业,培育养老新业态,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普惠养老服务市场,多渠道、宽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

第十一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香洲

  树立安全发展理念,高水平建设平安香洲、法治香洲,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

第一节 深入推进依法治区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推进重大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加强政务公开,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和政府工作透明度。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统筹实施推进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推动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积极化解行政争议。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探索建立全流程、全方位、立体化的司法权管理监督体系。统筹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加强政治监督,深入推进审计全覆盖,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加大全民守法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推动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化、精准化,打造公共法律服务便捷城区。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教育,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深化法律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进单位“法律六进”主题活动,推动形成依靠法律、尊重法律的社会氛围,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二节 加和创新社会治理

  健全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从源头治理和减少社会矛盾。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治理机制,加强涉房地产、物业管理、城市更新、金融、邻避设施建设、预付式消费等领域矛盾滚动排查和化解,依法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推动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发展。强化风险评估,对涉及群众利益、民生、城市建设发展的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重大工程等实现应评尽评。健全完善社会稳定风险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指标体系,有效防范、化解和管控各类风险。强化涉稳风险情报信息搜集、大数据监测分析、社会面巡逻防控、重点人员教育处理、网上网下舆情管控等措施,提升社会治安风险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推行社区议事协商,巩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成果。促进社会组织规范管理和健康有序发展,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等参与社会治理途径。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保障和激励机制。加快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社区治理服务能力。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深化村(居)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加强重点村(居)专项法律服务,为基层提供“菜单式”精准法律服务。规范推进社区矫正,注重“法理”“常理”有机统一,从“管得住控得牢”向“矫治好”转变。深化镇街体制改革,优化镇街机构设置,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切实推进资源下沉、服务下行、管理下放,集中力量切实把矛盾和平安问题化解在基层。

第三节 建设平安香洲

  防范经济风险。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体系,加强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监测,推动完善多元化金融纠纷解决机制,提升金融风险防范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粮食安全保护,推进区储备粮仓储设施建设,加强地方储备粮存储管理,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粮食与物资储备制度。有效规范政府举债融资,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坚决遏制不具有还款能力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

  提高应急管理保障能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重大危机预警救助和应对机制,加快建设延伸至社区的应急综合指挥调度中心,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机制。全面提高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加快推进减灾重大工程建设,补齐自然灾害防治基础设施短板,推广巨灾保险,建立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韧性城区。加强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化管理,完善基本设施设备配置和标志设置,健全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联动机制,优化救灾储备物资品种,构建多层次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以综合性应急队伍为骨干、专业救援队伍为支撑、基层应急队伍为补充的多层次应急救援体系。加强火灾防控,提升消防监管水平。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行业监管、专业监管和属地监管,深化建设施工、危险化学品、城镇燃气等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从源头上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面治安防控网、重点行业治安防控网、镇街和社区治安防控网、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安全防控网、信息网络防控网“五张网”建设,全面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引领,完善综治信息系统建设,深入推进大数据战略和智能化建设应用,实现智感安防区全覆盖。加强社会整体防控,持续开展社会治安专项整治行动,整治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重点行业,深入推进扫黑除恶斗争、禁毒人民战争,严厉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黄赌毒、电信诈骗、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防控新型网络安全风险为牵引,严厉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黑客攻击、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网络传销等新型犯罪,增强抵御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能力。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推进治安管理社会化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对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逐步实行免费救治并落实有奖监护政策。

  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完善食品药品市场监管体系,落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药品经营使用单位主体责任。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药品经营领域的市场准入安全监管,加强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全过程监管及药品零售使用环节监管,确保食品药品安全。持续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方式,完善食品生产加工追溯体系建设。全面推广“互联网+明厨亮灶”,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重点集体食堂、大型餐馆明厨亮灶数据共享。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加强检测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加快国民经济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以“军转民”和“民参军”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军民结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科技企业参与军品研制。健全强边固防机制,构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海防格局,建立海防突发事件预警和应对机制,推动“智慧海防”试点建设。推进新时代武装工作高质量发展,抓好国防动员,不断开创新时代党管武装工作新局面。深入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切实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积极推进双拥共建,构建退役军人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形成关心关爱退役军人浓厚氛围,激励退役军人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加强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

第十二章 保障措施

  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敢担当”的香洲精神,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强化宏观调控,强化项目支撑,强化要素保障,强化监督检查,保障规划实施落地。

第一节 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深入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的领导,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为雷速体育直播建设凝聚智慧和力量。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零容忍”惩治腐败,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发挥规划引导作用。加强规划衔接协调,发挥规划纲要对各类专项规划的指导作用,形成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的衔接,争取香洲的制度创新、产业项目、基础设施等重要内容在上级有关专项规划中予以充分体现。规划纲要相关事项需要法律法规调整或授权的,积极与上级部门充分沟通协调,按法定程序向国家、省和市争取。

  强化政策引导能力。围绕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强政策研究,在财政、投资、科技、环保等重点领域储备和制定系列政策,推动形成有效的政策引导。科学制定规划纲要实施行动计划,统筹安排年度重点项目计划,对重大工程、重点任务进行分解,落实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形成各部门协调合作机制。

第二节 强化规划实施支撑

  增强资源要素保障。切实增强资金、土地、人力等资源要素对规划顺利实施的保障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体系。创新重大项目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带动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投资,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良性投资环境。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层面的相关政策,在粤港澳合作、金融创新、建设用地面积等方面力争获取更多支持。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加强重点项目谋划,优化重大项目投资领域和区域布局,通过实施重大建设工程推进规划落实。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集中财力保证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健全重点项目储备库,形成竣工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机制。

第三节 强化规划评估考核机制

  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加强规划宣传,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识和了解,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发展热情。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和透明度。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促进规划有效实施。

  加强规划考核评估建立科学合理考核机制,推动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建立可量化的评价机制,围绕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措施,分析评价规划实施效果,提升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增强评估的客观性。


相关链接:【媒体解读第一次】“十四五”如何“起舞”?香洲“666”

【图解第二次】《珠海市雷速体育直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解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Copyright 2023 www.syzw30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珠海市雷速体育直播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珠海市雷速体育直播人民政府办公室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6-251631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lbxxs@zhuhai.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