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LY07100-0300-2016-00002
- 备注/文号:漳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发布机构:市府办
- 公文生成日期:2016-03-30
- 内容概述: 漳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漳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年1月7日漳平市第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新常态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市、全面从严治党的决战期、攻坚期和关键期,是中央支持我省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在整体经济增速放缓、产业转型升级、生态问题突出的形势下,我市经济发展进入明确产业定位、加快产业升级、完善服务功能、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时期。总结“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深入分析研究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于推动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更好地融入“海丝”发展大局,进一步增强我市综合实力,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十二五”时期漳平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第一节 漳平市基本情况
漳平,名取“邑居漳水上流、千山之中,此地独平”之意,于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置县,1990年撤县建市。全市人口28.4万人,国土面积2975平方公里,分别居全省84个县(市、区)第59位、第7位;辖11镇3乡2个街道办事处173个行政村25个居委会。
漳平是山区,拥有“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貌;是林区,森林覆盖率78.1%,为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市)之一、“中国特色竹乡”;是矿区,矿产资源丰富,是福建省唯一烟煤生产基地,石灰石储量居全省前列;是老区,2006年被确认为原中央苏区县,朱德率红四军出击闽中纪念馆坐落象湖镇;是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区,国家级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共落户台资企业60家,涉及台商投资个体近500人,是大陆地区最大的台湾软枝乌龙茶生产基地。是花乡,漳平市及永福镇分别被命名为“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杜鹃花之乡”,全市花卉种植面积5.4万亩;是茶乡,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是画乡,1989年新桥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是中国观赏石之乡,2014年7月被授予“中国观赏石之乡”,并成功举办中国·漳平2014年首届观赏石宝玉石文化旅游节活动。
第二节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山区的前锋,沿海的后卫”定位,持续“狠心造环境,推进新跨越”工作主题,全力推进产业、项目、城乡、生态、民生“五个突围”,不断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为“十三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总体呈现持续健康发展态势,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82.8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十二五”年均增长11.4%;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14.7:41:44.3调整为2015年的13.9:43.8:42.3。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0.0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8亿元,分别年均增长7.2%、8.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723亿元,年均增长2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5亿元,年均增长1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万元,分别年均增长12.8%、13.8%,均高于GDP增长水平。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现代农业稳步推进,木、竹、花、茶、菜等特色优势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漳平水仙茶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工商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278个、1605家,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500亩,农村土地流转面积8.35万亩,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工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制造业、民营工业比重持续提高;轻纺、建材等工业主导产业逐渐形成,亿元企业发展到25家,比2010年增加10家;上市公司1家、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19件,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园区、台商投资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越丰农产品冷链物流、钟利运输物流中心、公交货运站建成投入使用,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完善;成立市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投入运营电子商务孵化中心、农村淘宝服务中心和49个农村淘宝服务站,成功对接阿里巴巴农村淘宝、1号店特产中国、企通宝·漳平O2O电商园等项目,成为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市);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壮大,举办首届观赏石宝玉石旅游文化节,持续开展永福樱花节等“一乡一节”特色旅游活动,山水大酒店、宏都大酒店、城区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投入使用,全市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亿元,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
——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共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23.5亿元,比“十一五”多100亿元,南龙快速铁路于2013年开工建设,莆永高速公路漳平段、漳永高速公路漳平段相继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16.5公里;新建或改建国省道公路180.6公里,共有二级公路151.5公里,三级公路22.4公里;完成乡道路面硬化676.2公里;村道路面硬化225.2公里,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一纵一横”、普通公路“一纵二横三联”为主骨架的区域性交通枢纽格局。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福增大桥及连接线、林隆南路、体育中心二期、榉仔洲公园一期等项目相继建成,第二水厂、东坑口新桥及连接线、南学堂新区一期、华龙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5.7平方公里,达到14.6平方公里,西园、南洋、芦芝撤乡设镇,城镇化率达到57%,比2010年提高12个百分点。省级试点镇永福镇、龙岩市级试点镇西园镇建设加快推进,南洋生态小镇、永福西山村、南洋北寮村等美丽乡村建设初具规模,新桥、永福、溪南被列为全国重点镇,双洋城内、东洋和赤水香寮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组织实施安全饮水、九龙江防洪堤、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水利工程,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22.4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0.85万亩,五年共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6万人。农网改造升级工程、110千伏桂林输变电工程、110千伏永福变二期扩建工程等项目竣工。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率先在龙岩获得省级生态市命名,创成1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5个省级生态乡镇、43个省级生态村。五年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8.6万亩、造林绿化33.2万亩、封山育林46万亩,宜林荒山基本消灭,森林覆盖率达78.1%,比2010年提高2.9个百分点,获得福建省“森林城市”称号。实施节能减排项目 112 个,关闭污染企业5家,完成省、龙岩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建立“河长制”,实施九龙江流域生猪养殖业污染整治、饮用水源地保护等一批整治工程,九龙江流域漳平段干流及各支流水质稳定在国家Ⅲ类水标准,城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
——对外开放水平显著增强。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同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行政权力清单、部门责任清单、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清单等“三张清单”向社会公开。对台交流合作更加密切,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被列入国家水利风景名单,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园人员交流日益频繁,交流层次不断提升,前来参观考察的台湾同胞近2万人次,已入驻台资企业60家;建立大陆首个海峡两岸茶产业优势整合示范基地,永福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成为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重要平台,“大陆阿里山”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外经外贸加快发展,全面加强台湾、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合作,设立汕头招商联络处,招商区域从闽南向广东潮汕等地拓展,重点跟踪对接三维项目、央企项目、军工项目,五年累计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7个,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1.3亿美元;外贸出口总值4.3亿美元,年均增长22.3%。
——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十二五”期间共组织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52个,保障性住房、社会福利中心、档案文化中心、市医院整体迁建等一批项目相继投入使用,漳平三中整体迁建等项目开工建设。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82项,连续7次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教育强市步伐加快推进,组织开展校园布局调整,实施幼儿园扩容和薄弱园改造工程,深化“一校多区”管理模式改革,全面推行市域内义务教育教师校际交流制度,“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效。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2所,创建农村标准化卫生室115个,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市公立医院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12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7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全面落实,新农合参合率高于规划目标1.9个百分点。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14.03‰,政策符合率91.58%,均控制在目标以内。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体育中心二期、演艺中心等项目,完成灵地泰安堡、永福长青楼等修缮保护工作;奇和洞遗址入选“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四军出击闽中纪念馆改造完成并成为龙岩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馆”,赤水穿云洞遗址首次发现商周文物,王景弘史迹陈列馆被授予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五年来共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6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2.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3%,控制在规划目标以内。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建立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平安漳平”建设扎实推进,安全监管和隐患治理持续强化,获得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等称号。人事、人防、民族宗教、气象、档案、地震、地灾防治以及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工商联、慈善、残疾人、红十字会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专栏:“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分 类 |
指标名称 |
单位 |
规划目标 |
实现情况 |
||
2015年目标 |
年均 增长% |
2015年 完成 |
年均 增长% |
|||
经 济 发 展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210 |
13.5 |
182.8 |
11.4 |
第一产业增加值 |
亿元 |
19.5 |
3.5 |
25.37 |
4.5 |
|
第二产业增加值 |
亿元 |
103 |
17.5 |
80.1 |
16 |
|
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88 |
18.5 |
63.91 |
15.8 |
|
第三产业增加值 |
亿元 |
87.5 |
12 |
77.33 |
8.5 |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万元 |
7.29 |
13 |
7.58 |
10.6 |
|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165 |
22.5 |
139.4 |
19.5 |
|
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30 |
4 |
41.4 |
4.6 |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累计600 |
累计723 |
22.9 |
||
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 |
亿元 |
14.3 |
15 |
10.08 |
7.2 |
|
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亿元 |
7.9 |
13.5 |
6.38 |
8.7 |
|
实际利用外资 |
亿美元 |
累计1.4 |
累计1.3 |
10 |
||
外贸出口总值 |
亿美元 |
4.8 |
25 |
4.3 |
22.3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62 |
16 |
52.3 |
12.2 |
|
结构调整 |
三次产业结构 |
% |
8.7:50:41.3 |
13.9:43.8:42.3 |
||
城镇化率 |
% |
54 |
|
57 |
|
|
人民生活 |
总人口 |
万人 |
30 |
|
29.6 |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
7.6 |
|
8.1 |
|
人均预期寿命 |
岁 |
75.5 |
|
74.5 |
|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 |
|
4 |
2 |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万元 |
2.37 |
10 |
2.69 |
12.8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万元 |
1.13 |
10 |
1.34 |
13.8 |
|
公共服务 |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9年以上 |
|
9 |
|
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
万人 |
1.6 |
|
1.61 |
|
|
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 |
万人 |
2.1 |
|
2.32 |
|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
% |
98 |
|
99.9 |
|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4.2 |
|
2.33 |
|
|
资源环境 |
耕地保有量 |
万亩 |
23.07 |
|
25.2 |
|
单位GDP综合能耗 |
% |
龙岩市下达目标以内 |
完成龙岩市下达任务 |
|||
森林覆盖率 |
% |
77.6 |
1.9 |
78.1 |
2.0 |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
% |
龙岩市下达目标以内 |
完成龙岩市下达任务 |
|||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
85 |
|
85 |
|
|
城市污水处理率 |
% |
80 |
|
85 |
|
第三节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和我市的基础条件,“十三五”发展既面临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国务院雷速体育直播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支持福建省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自贸区试点、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等政策,以及新古田会议的召开,为我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释放诸多利好。国家和省把转型升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有助于我市进一步把准产业转型路径,拓展创新产业转型手段。
——改革释放新的制度红利。重点领域改革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方式创新,将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建设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撑。
——对外交流合作潜力大。闽台经济融合将不断加强,先进制造业、农业、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对接,处于龙岩市对台最前沿的漳平面临更大的机遇,为我市保持较快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条件和增长空间。王景弘等人物的“海上海外”特色优势的进一步挖掘,将有利于我市更好地融入“海丝”大战略。我市与厦门市集美区结为山海协作友好城市,两地有广泛的合作基础。
——交通区位优势逐步凸显。两条高速建成通车,南龙快速铁路将于2017年建成,与闽南沿海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届时将形成独有的区位先天优势和交通后发优势,人才、信息、投资等要素将不断聚集,为增强发展动力带来新机遇。同时,即将拥有的4个高速出口、2个高铁站,将为我市大力发展道口经济带来重大机遇,成为闽西对接省会和闽南沿海的桥头堡、重要窗口和节点城市。
——拓展新空间的基础较好。“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总体保持较快增长,综合竞争力逐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基本实现与经济同步增长,民生进一步得到改善。生态优势较为突出,为养老、健康、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象湖奇和洞古人类遗址的发掘和传播,漳平独特的史前文化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发展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为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面临的挑战
——宏观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各国抢占产业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全球贸易增速也将长期保持较低水平。我国正处于多种因素的叠加期,经济增速换挡、产业结构性变局、金融危机后的刺激政策消化等各种矛盾和深层次问题,都需要在这一时期集中解决,给“十三五”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转型升级更加紧迫。煤炭、水泥等资源型产业比重较大,高耗能工业产业比重较高;产业配套能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支撑跨越发展的重大项目仍然不多,投资支撑渐显疲态;服务业发展水平低,经济转型升级动力不足。人民群众对公共设施、社会服务等要求持续提升,而财政增收困难,支出压力大。
——适应发展新常态带来新挑战。“十二五”以来,我市经济增速呈逐年回落趋势,下行压力较大,加上发展环境与“十二五”初期判断相比发生较大变化,GDP、财政收入等个别指标完成情况与规划目标存在一定差距。要素制约更加明显,人口红利逐步弱化,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土地供需矛盾日益趋紧,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面临压力,人力资源缺乏。因此,我市必须下大力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才能走在闽西的前列。
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强化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把握发展规律,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开创漳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构想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来闽来岩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当好“山区的前锋,沿海的后卫”为定位,围绕“铁心抓项目,奋力促发展”工作主题,更加注重产业转型升级、城乡协调发展、激活发展活力、增强人民福祉,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漳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建立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机制体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有中生新、无中生有,推动军民融合、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实虚融合,延伸产业链,衍生新产品,拓展新服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启动漳平发展新引擎。
——坚持统筹协调。统筹协调城镇与农村发展,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优化产业布局。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坚持绿色优先。深入实施生态市战略,全面推进国家级生态市建设。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从资源依附型向绿色驱动型转变。牢固树立绿色价值观,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改革开放。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理顺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发展活力,最大限度谋取改革红利。主动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加强对台交流合作,紧密对接自贸区建设,加大“山海协作”力度,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
——坚持成果共享。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有雷速体育直播获得感。
第三节 战略定位
根据《国务院雷速体育直播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雷速体育直播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福建省及龙岩市对漳平市的定位要求,对漳平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进行战略定位是:紧紧围绕“五大”特色,打造三大基地、一个示范区、一个中心:
——做好“大陆阿里山”文章,把我市打造闽台协作创新示范基地。把握“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闽台合作蕴藏的契机,以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为载体,以打造永福小城市创新增长极为核心,充分利用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立足漳平二十余年的特殊优势,积极对接台湾文创、农业、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等资源,构建全方位对台工作新格局,实现深度融合与发展,高起点建设闽台协作创新示范基地。
——做好“四大主导产业”文章,把我市打造成特色工业创新发展基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本着“抓龙头、筑链条、建集群”的产业发展要求,以智能化、工业化与生态化为发展目标,着力打造特钢机械、轻纺、建材、能源四大特色工业主导产业。通过结构调整和联合重组,实现产品分工专业化,着力打造品牌,加强科技创新与工艺改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以高质量、高效益、低污染、生态化等为发展方向,加强战略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做好 “农产品主产区”文章,把我市打造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紧紧围绕我市土壤、山水与气候的比较优势,积极把握我市被列入福建省农产品主产区的政策机遇,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小型农业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农业投入机制,积极推动互联网、金融、文创、物流与休闲旅游等领域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同时,要积极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业社会化服务等领域的实现创新和突破,积极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做好“省级文明城市”文章,把我市打造成山水园林宜居宜游休闲慢城。充分发挥漳平生态、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结合杭广高铁和漳永高速通车的条件,以争创国家级文明城市为契机,以“一江两岸”生态经济带为抓手,坚持规划引领,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城市、产业与生态功能融为一体,逐步将漳平打造成养生养老、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山水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的休闲宜居慢城。
——做好“闽西东大门”文章,把我市打造海西物流集散中心。发挥漳平沟通厦漳泉发达地区、连接闽赣内陆腹地的门户和重要交通纽带的区位作用,积极融入厦门湾泉州湾,围绕自动化、信息化、专业化、智能化“四化”建设目标,大力发展漳平的商贸物流产业,利用科技与商业创意,整合外部资源,打造特色商业街等新的物流商贸业态,充分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和平台营销模式,创造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具有创新力的海西重要物流集散中心。
第四节 发展目标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我市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确定“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不低于龙岩市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保持龙岩上游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经济实现较快和可持续发展,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增长速度高于龙岩市平均水平。“十三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左右,到2020年,全市经济总量超过300亿。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
——产业转型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特钢机械、轻纺、建材、能源四大主导产业和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生态旅游、养生养老等五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6:45.4:44。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一体化迈上新台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9%左右,城区辐射带动能力、特色小城镇承载作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
——生态文明效应凸显。创成国家级生态市,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形成,森林覆盖率达到80%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总量控制在省、龙岩市下达指标内,主要河流Ⅲ水质比例达到100%。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构建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
——改革开放取得实效。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具有领域特色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交流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走在全省全列。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军民融合发展成效初显。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1.7亿美元,到2020年,外贸出口总额达到5亿美元。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公共服务水平与质量显著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6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5 人。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到35张,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000人。人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三乡”文化、奇和文化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法治漳平建设全面推进,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专栏:“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目标
分类 |
序号 |
指标名称 |
2020年目标 |
年均增长(%) |
|||
经济发展 |
1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300以上 |
9.5 |
|||
2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
11.4 |
9 |
||||
3 |
财政总收入(亿元) |
13.8 |
6.5 |
||||
4 |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
8.7 |
6.5 |
||||
5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
67 |
10 |
||||
6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430 |
18 |
||||
7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103 |
14.5 |
||||
8 |
外贸出口总额(亿元) |
5 |
3 |
||||
9 |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
五年累计1.7 |
|||||
10 |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 |
40 |
8 |
||||
11 |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44 |
11.2 |
||||
12 |
城镇 化率 |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49 |
|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63 |
|
|||||
创新驱动 |
13 |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 |
0.9 |
|
|||
14 |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
2.5 |
|
||||
15 |
科技进步贡献率(%) |
50 |
|||||
16 |
互联网普及 |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
67 |
|
|||
移动宽带家庭普及率(%) |
77.5 |
|
|||||
民生福祉 |
17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
3 |
9.5 |
|||
18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2 |
|
||||
19 |
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
21 |
|
||||
20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9000 |
|
||||
21 |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
现行扶贫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
|||||
22 |
人均预期寿命(岁) |
78.29 |
|
||||
23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0 |
|
||||
24 |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 |
完成省、龙岩市下达指标 |
|||||
生态文明 |
25 |
耕地保有量(万亩)▲ |
不低于省、龙岩市下达指标 |
||||
26 |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 |
不突破省、龙岩市下达指标 |
|||||
27 |
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
71 |
|
||||
28 |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控制在省、龙岩市下达指标内 |
|||||
29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控制在省、龙岩市下达指标内 |
|||||
30 |
森林 增长▲ |
森林覆盖率(%) |
80 |
||||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
2053 |
||||||
31 |
空气质量▲ |
优良空气天数比例(%) |
95 |
||||
细颗粒物(PM2.5)浓度(毫米/立方米 |
0.044 |
||||||
32 |
水质▲ |
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100 |
||||
劣V类水体比例(%) |
0 |
||||||
33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
化学需氧量 |
控制在省、龙岩市下达指标内 |
||||
氨氮 |
|||||||
二氧化硫 |
|||||||
氮氧化物 |
|||||||
说明:“▲”为约束性指标,其它为预期性指标
第五节 空间布局
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结合全省主体功能区布局、我市空间格局与“十三五”发展定位,未来五年应以城镇化建设和现代产业发展为双驱,以多规合一为抓手,以优化空间布局为突破口,坚持全面发展,着力提升互联互通,推动产城融合,加快实现“一主两副、两轴四区”的发展布局。
——一主。即漳平市区,突出“一江两岸”生态经济带的核心功能,充分发挥带动与辐射作用,打造龙岩市域次中心和漳平市域经济增长极。按照“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原则,高起点策划实施生态型江滨景观综合项目,把水系整治、景观美化、城市经营、旅游开发、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城市品位,实现经济、生态“两全其美”,把漳平打造成特色显、活力强、魅力足的新兴城市。
——两副。即永福、新桥两个中心镇。重点以永福小城市建设为契机,依托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着力把永福镇打造成为“布局优化、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特色鲜明”的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新型小城市综合体,进一步扩大“大陆阿里山”品牌影响力,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新桥镇以创建特色商贸重镇为目标,打造成为漳平北部中心城镇和漳平商贸型副中心城市及北部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区。
——两轴。南北向发展轴:沿鹰厦铁路、漳永高速公路南北向贯穿市域的产业与城镇发展轴。该城镇发展轴是漳平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较高的地带,应充分利用该主轴线的交通和资源优势,发挥该主轴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城镇化进程在全市起主导和核心作用。东西向发展轴:沿省道203 线和莆永高速公路东西向贯穿市域的城镇发展轴。该发展轴在区域发展起辅助支撑作用。
——四区。中部综合经济区(市区、芦芝、西园、和平、拱桥镇);西北部旅游经济区(赤水、双洋、南洋三镇);东北部工矿经济区(新桥、溪南、象湖、灵地、吾祠等乡镇);南部特色农业经济区(含永福、官田等乡镇)。
第三章 加快转型升级,全力打造产业升级版
围绕当好“山区的前锋,沿海的后卫”定位,按照“4+5”产业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特钢机械、轻纺、建材、能源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生态旅游、养生养老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加快漳平工业园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2个核心园区和海西(漳平)台商投资区、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闽南客商投资区、海西(漳平)农产品加工园区4个新兴工业小区建设,进一步做精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走富有漳平特色的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子。
专栏:“4+5”产业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特钢机械、轻纺、建材、能源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生态旅游、养生养老五大新兴产业。到2020年,力争钢铁机械、轻纺、建材、能源工业产值分别达到60亿元、60亿元、40亿元、40亿元;现代物流业总产值30亿元,电子商务产业交易额达到3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10亿元,生态旅游业产值20亿元,养生养老业产值10亿元。 |
第一节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抓住“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机遇,推动制造业平台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努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二产由规模增长向创新增效转型。到2020年,培育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以上企业12家,其中超50亿元以上企业2家;推动6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
一、着力打造主导产业
——特钢机械产业。重点发展精密铸件项目,延伸发展合金钢等优质钢铁产品。加强与台湾、闽南沿海的产业对接,积极推进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制茶机械、纺织机械等项目,形成与钢铁项目密切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重点推进现代装备制造业特钢铸造基地、海西特钢铸造循环经济产业园、50万吨油气管道无缝钢管等项目建设。培育发展东园重工、金德橡胶、立邦滤清器等为整车配套的零部件细分行业龙头企业,争取工程机械、机动车、环保设备等带动能力强的整机项目有重大突破。力争到2020年,特钢机械产业产值达60亿元。
——轻纺产业。着力发展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高档面料、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推进天守超纤革体育用品、新港高纤科技等项目建设,加快把天守超纤建成全国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基地,把新纶纺织建成闽西最大、年产纱锭50万的纺织企业,努力形成纺纱、织布、鞋材、鞋服为一体的轻纺产业链条,打造全省轻纺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轻纺产业产值达60亿元。
——建材产业。重点加快推进红狮水泥三期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并配套9MW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加快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产品转型升级,成为行业能效和综合对标的标杆企业;积极策划生成一批水泥制品下游项目,延伸水泥产业链,力争全市水泥年产能达到1000万吨,把红狮水泥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水泥单体企业。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加快实施国强新型建材、安吉屋节能复合墙板、东方雨虹防水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力争到2020年,建材产业产值达40亿元。
——能源产业。电力方面,建设漳平火电厂集中供热、天然气管网铺设项目,推进漳平火电厂2×100万KW“上大压小”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风电建设,力争抽水蓄能电站等新能源项目列入省、龙岩市“十三五”规划,优化升级能源结构。煤炭方面,开发建设中界、翁头岭、凤山等三大煤炭井田,推进漳平煤业吾祠矿区、员当煤矿、箭竹坪煤矿等项目建设;改造升级富山煤矿、产盂煤矿,争取煤炭年产量达到200万吨左右。力争到2020年,能源产业产值达40亿元。
专栏:产业支撑项目
代表性项目 |
总投资(亿元) |
现代装备制造业特钢铸造项目 |
71.5 |
东园重型工程机械 |
2.6 |
立邦滤清器制造二期项目 |
3.2 |
天守超纤革体育用品制造项目 |
8 |
天守超纤纺织生产项目 |
6.5 |
新港高纤科技生产项目 |
3.2 |
红狮旋窑水泥三期项目 |
5.5 |
国强新型材料扩建项目 |
2.1 |
抽水蓄能项目 |
52 |
红尖山风电场项目 |
14 |
东方雨虹防水材料项目 |
8 |
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建成木竹制品加工集中区,着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领军型企业,努力打造海西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点依托木村、万山竹业、青晨等竹木龙头企业,着力发展高档板式家具、户外活动板屋、户外休闲活动用具,努力把木村打造全省最大的木材加工企业;以龙泰安、越丰为龙头,着力发展果蔬等系列农产品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到2020年,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50亿元,“十三五”期间,新培育2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示范企业,争取培育省级龙头企业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
——化工产业。以正盛、瑞森等企业为龙头,做大做精白炭黑、氟化工、高功能涂料等精细化工产业,提高产品层次。推动正盛公司股权重组并上市,发展以白炭黑为基础的橡胶、牙膏、化妆品等中下游产品,力争实现年产30万吨白炭黑,打造中国硅化物基地。继续推进旧化工企业搬迁工作。力争到2020年化工产业产值达15亿元。
——矿冶产业。推进非金属矿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吾祠铁锰矿、大深铁矿石灰石矿等项目建设,抓好矿山资源整合,大力发展石灰石、石墨、石英等非金属矿物精深加工业。力争到2020年,矿冶工业产值达10亿元。
专栏:传统产业重点项目
代表性项目 |
总投资(亿元) |
木村公司木屋及构件自动化生产制造项目 |
4.15 |
青晨竹业集装箱地板和重组竹生产项目 |
2.1 |
非金属科技循环经济产业园 |
10 |
漳平硅化物生产基地项目 |
10 |
三、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从技术链、价值链和产业链出发,努力发展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技术与装备、转炉煤气净化回收成套装备等节能环保产业,力争在新型建筑材料、产业用纺织材料、精细化工材料、芳纶系列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发展有新突破。
专栏:新兴产业支撑项目
代表性项目 |
总投资(亿元) |
漳平芳纶Ⅲ复合新材料生产项目 |
10 |
长竑氧化锂铁磷动力电池 |
1.8 |
植物甾醇生产项目 |
1.8 |
四、加快发展智能制造
重点推进协龙、金恒、木村、正盛等一批企业智能化改造进程,加大力度实施“机器换工”,提升装备数控化水平。引进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仪器仪表等智能制造装备及关键功能部件生产项目,重点扶持发展伍洋数控、溢泰机械等企业,发展纺织机械、数控机床、食品机械等智能化成套装备,做大智能装备制造业。鼓励汇创、扬帆同创等企业加快产品智能化转型,开发智能终端产品,提升产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信息化为手段,以专业服务为特色,加快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推进服务业与一、二产深度融合,推动服务业由低端向高端优质转型。重点培育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生态旅游、养生养老五大产业,打造加快转型、加速发展的新引擎。到2020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4%。
一、培育发展五大新兴产业
——现代物流产业。加强山海协作,主动对接厦门象屿保税区,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加快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加快推进通宇陆铁保税物流园、漳平公铁联运物流园区、越丰农产品冷链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打造闽西南铁路物流中心和山区对接沿海的物流集散地,逐步形成集仓储、运销、装卸、信息联网等一条龙的流通产业集群,促进漳平“人流、物流、信息流”内外实现快速互通。力争到2020年,现代物流业产值达到30亿元。
——电子商务产业。主动融入龙岩市打造全国农村电子商务之城部署,加快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和中国特色漳平馆,推进“淘宝镇(村)”建设,发挥好青年电子商务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培育中国花都网、隆商网、花博汇等自主电商品牌,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引进一批初创型电商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农特产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发展创新型电子商务模式,支持O2O、C2M等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发展。力争到2020年,力争电子商务产业交易额达到30亿元。
——文化创意产业。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做大做强骨干文化企业,形成以国联、协为等企业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品生产制造基地;以铜雕工艺品、国珍玉雕等企业为代表的海峡佛文化产业基地,发挥基地聚集效应及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规划建设农民画产业园,实施个性化文化展示点,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力争到2020年,力争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
——生态旅游产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旅游协作机制,进一步推进智慧旅游工程,积极培育新型旅游业态,围绕“一轴两翼三区和六景六带六线”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着力发展以“三乡”文化、奇石文化、“奇和”文化为内容的文化体验游,以“一江两岸”生态经济带和天台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生态休闲游,以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为核心的现代农业观光游。重点加快“一江两岸”生态经济带、台湾农民创业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天台国家森林公园开发、奇和洞古人类遗址生态公园、南洋湿地公园、北寮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朱德率红四军出击闽中纪念馆、官田翡翠谷、游客集散中心等旅游项目建设,推动永福镇申报“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对接和参与400年前徐霞客游线正式申遗、九鹏溪景区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工作。力争到2020年,接待国内旅游者达到4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5亿元,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增长极,把漳平打造成为国家级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建成海峡西岸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
专栏:一轴两翼三区和六景六带六线旅游布局
一轴:南北旅游轴(规划建设北起赤水、南至永福、官田的旅游大通道);两翼:东翼(象湖)、西翼(拱桥);三区:城区旅游集散服务区、南部高山农业旅游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区;六大旅游景区:“一江两岸”生态旅游区、九鹏溪景区、永福高山农业旅游区、象湖红色旅游区、景弘故里香寮旅游区、拱桥生态农业旅游区;六大旅游产业带:九龙江流域(西园、和平、菁城、桂林、芦芝)沿岸“一江两岸”休闲温泉养生度假带、双洋溪(南洋、双洋、赤水)沿岸绿色生态长廊休闲度假带、新安溪沿岸(拱桥)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带、国道358沿线(永福、官田)高山休闲农业养生度假带、溪南溪沿岸(溪南、象湖)古人类旧址及红色旧址群旅游带;新桥溪沿岸(新桥、吾祠、灵地)民俗文化旅游带。六条旅游精品线:永福、南洋、拱桥、新桥、赤水、象湖线。 |
——养生养老产业。围绕医疗和健康护理、中医药保健、健康保险和文化、体育健身等服务重点领域,策划、储备、实施一批健康养生养老服务项目,着力发展休闲养生、康体养生、老人疗养与康复等特色健康养生业态,推进以度假、康健、养老、医养结合的养生养老业集聚发展,将我市打造成闽西南养老养生首选之地。到2020年,力争养生养老产业产值10亿元。
二、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支持有条件的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积极参与设立民营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设立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典当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创造条件吸引雷速体育直播市外的全国性和区域金融机构来漳平落户或开设分支机构。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基金管理企业等股权投资机构。
——批发零售业。积极培育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加快产品分销中心建设,培育一批现代化流通企业。推进商贸流通业发展,加快引进和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做强做优一批省、市知名连锁经营企业。支持社区商业中心加快发展,完善服务功能。重点实施桂林综合市场改造、仟城时尚购物中心、华龙二期购物中心,规划建设工贸新区购物中心等项目。
——住宿餐饮业。支持企业完善营销方式,充分运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通过网络团购,微博打折、微信促销、刷二维码等新型营销方式,加快网上网下市场融合发展。引导限上餐饮住宿企业向大众化转型,扩大餐饮住宿消费。开展“名店、名师、名菜”创建活动,鼓励餐饮企业连锁化发展。
——房地产业。规范发展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工程质量管理,强化土地供给计划机制,严格实行公开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等土地出让制度;大力发展物业管理服务以及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代理等服务,培育一批拥有漳平自身品牌的建筑企业、拆迁企业等。加快建立健全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多样化的住房供应体系。
专栏:现代服务业支撑项目
代表性项目 |
总投资(亿元) |
公铁联运物流园区 |
10 |
通宇陆铁保税物流园项目 |
2.7 |
天台森林公园开发 |
13.1 |
漳平市电商产业园 |
1.2 |
官田翡翠谷 |
2.5 |
上林水库生态休闲旅游区项目 |
8 |
第三节 着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把握我市列入省农产品主产区的契机,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路子,坚持用工业理念做大农业、用现代流通理念做活农业、用科技理念做强农业、用生态理念做优农业,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融合发展模式和“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一、 稳定粮食生产
严守基本农田红线,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大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积极发展旱粮、杂粮生产,建成粮食产能区5万亩、农产品示范园区4万亩以上。落实好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20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万吨以上。
二、发展多功能精致农业
以蔬菜、茶叶、花卉等为主导产业,按照标准化、生态化要求,进一步发展漳平水仙茶、永福高山茶、花卉苗木、新桥茶油等一批地方特色农产品,培育一批产业突出、环境优美、富有特色的观光休闲茶庄、农庄。大力发展设施果蔬、设施畜禽等设施农业和林下经济,着力推进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进农民专业合作制和股份合作制经营。因地制宜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度假、森林旅游、农村养生养老、农村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到2020年,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80家以上,新建2个以上连片100亩以上的温控大棚生产基地。
三、提升特色农业发展水平
实施种业创新和产业化工程,加强漳平水仙茶、漳平青仁乌豆、中华绒毛蟹、芦芝桂花柚、永福高山茶、永福水蜜桃、漳平戴云山羊等特色种质资源的提纯复壮和开发利用。竹木业,重点建设速生林基地、乡土树种基地、丰产竹林基地、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到2020年森林蓄积量达2053万立方米,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50万亩,名特优经济林基地面积17万亩。花卉业,推广温室栽培、无土栽培、移动式喷灌、日光大棚微灌等技术和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建立示范推广体系、优良种苗供应体系、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到2020年花卉种植面积发展到8万亩。茶叶产业,制订和完善茶叶栽培、产品加工、贮运、包装质量标准,推进大用原生态水仙茶产业基地、标准化茶园等项目建设,争创永福高山茶中国驰名商标,打造“陈泰昌”漳平水仙茶品牌,到2020年茶叶总面积达14.6万亩。蔬菜业,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到2020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5万亩。
四、深化漳台农业交流合作
进一步扩大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开展两岸茶王、茶艺比赛等活动,发挥永福“中粮·海堤”海峡两岸茶产业示范基地作用,举办两岸茶文化交流和推介会。实施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扩园计划,推进永福花都、台商户外休闲运动中心、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含上林、排坑水库)等项目,将台湾农民创业园打造成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重要平台。
五、加强农业配套能力建设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到2020年力争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0%以上。完善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投入机制,实施“最后两公里”工程,推进生产性道路的硬化和小水利建设,力争到2020年,40%的农田主干道实现硬化。落实“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扩大信息进村入户覆盖面,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的合作,推进一批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项目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培育1个以上农村电子商务示范乡镇,5个以上农村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平台),实现农村行政村级服务站全覆盖。
六、确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药、兽药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精准化作业,提高水资源、肥料、农药和农业废弃物利用率;加强动植物检疫防疫和农作物病虫测报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模式,提升动植物疫病监控能力,建立健全监管、检验检测、标准化、可追溯四大体系建设。加强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到2020年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定面积达到38万亩;争取创建省级蔬菜、水果、茶叶等作物标准园10个以上,创建国家级、省级畜禽养殖标准示范场3个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
七、深化农村改革。稳妥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按照群众自愿原则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发挥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县作用,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创新财政和金融支农方式,健全农业保险体制,提升“三农”综合保险发展水平。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提升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市建设水平,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到2020年持证职业农民达到800人以上。
专栏:现代农业重点项目
代表性项目 |
总投资(亿元) |
台湾农民创业园台式高山茶文化产业基地 |
19.4 |
龙岩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
2 |
森林抚育项目 |
3 |
漳平市花卉博览中心项目 |
2 |
绿源生态农业园 |
1.5 |
肉牛养殖及加工项目 |
1.4 |
水仙茶“陈泰昌”老字号打造及集成加工生产项目 |
1 |
新桥龙坶山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项目 |
0.8 |
第四节 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
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着力建设智慧城市、互联网产业园、互联网孵化器,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十三五”期间,互联网经济年均增长25%以上,规模达到龙岩市平均水平以上。
——物联网产业。优先发展交通物流、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等领域应用。率先开展物流行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建设智能仓储体系。鼓励化工、钢铁、电子、轻纺、木材加工等行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推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多种出行方式信息服务对接和一站式服务。
——互联网金融。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励各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存贷款、支付结算、信用中介平台等金融服务的便利性。支持发展在线支付、电子支付、跨境支付、移动支付。鼓励互联网金融机构与其他多元市场组织合作,探索“资金融通+商业驱动”发展模式。加快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
——互联网基础服务。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推动智慧社区、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农业、智慧森林、智慧民生等智慧城市应用系统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形成良好的市场运营模式。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积极拓展引动互联网基础服务产品。
第五节 加强军民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新古田会议”的后续效应,借助军民融合发展平台,与军工企业在产业、技术、资本和人才上全面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加强军工重点项目对接。以我市优势产业基础及与军工集团对接项目为依托,积极争取将我市军民融合发展纳入全国各省军民融合发展“十三五”整体布局,打造军民融合试验区。依托区域资源条件、产业基础、企业品牌、技术水平和市场销售等优势,策划生成一批可吸引军工企业直接投资以及在并购重组、技术研发、承接加工等方面展开多种形式合作的项目,加强与军工集团沟通对接,突破一批军民融合发展项目,重点推动与中核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中航林业等军工企业合作的木材改性技术、智慧城市、陶瓷天线、木材资源综合利用等一批重点项目。全力推动“民品参军”,着力围绕民用企业“参军”程序及要求,统筹组织瑞森芳纶Ⅲ、汇创天线、农泰安罐头等企业产品“参军”,并争取进入部队采购体系;根据民品参军对不同企业的要求,分类理清企业取得资质的需求,指导企业取得军品生产资质和军用物资供应商资质。
——加强军地协调配合。构建平战结合力量体系,加强预备役队伍建设,扎实做好国防动员工作,整合军地应急救援力量,提高联合保障、联合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大力弘扬新古田会议精神,推进军地信息共享、人才共育。发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光荣传统,创新双拥工作机制,落实优抚政策,巩固提升双拥工作成果,继续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第四章 实施创新创业驱动,激活发展新动力
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我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供给侧入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手段,全面深化我市改革突破口和着力点,着力解放生产力,找准我市经济发展的诱因,激发私人投资活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漳平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雷速体育直播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力争到2020年,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0.9%以上,认定“科技小巨人”企业5家。
第一节 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实施“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加快推进国有资产资源整合,强化国有资本运作,发挥国有资本“四两拨千斤”作用。健全市场准入机制,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推进民企“回归”工程,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进入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及特许经营领域,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平交换。进一步完善土地登记制度,积极发展城乡建设用地二级市场,完善工业用地出让机制,健全工业项目用地退出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强化资金预算执行和监管,加强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有效促进金融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第二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培育和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构建具有漳平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增强支撑和引领漳平发展的内生动力。
——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坚持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和扶持高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业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共创建研发平台或特色产业研发中心。实施“科技小巨人行动计划”,培育一批专、精、特的创新型企业。加强品牌创新和管理创新,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科技型企业。加快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促进精品农业和科技服务业发展,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争创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至2020年,力争拥有国家驰名商标5件,省级著名商标20件,省级名牌产品15件,龙岩知名商标30件以上。
——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加大科技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推进“6·18”项目成果转化;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推广运用工业自动化、高效节能、新型环保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建立完善市、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构建以公益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到2020年,力争发展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龙岩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个;推广科技成果80项以上,获省、龙岩市科技进步奖20项以上,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增长率达15%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
第三节 完善鼓励创新体制机制
着力发挥政府的创新引导作用,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协同创新机制、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和统筹协调机制,构建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体制环境,增强创新驱动的制度保障。
——强化政府的创新引导作用。出台鼓励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的规范化制度和政策,制定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规划,在项目申报、资金争取方面向创新领域倾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执法机制,构建知识产权经营体系和交易平台,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分红等形式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主导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吸收雷速体育直播企业参与研究制定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健全成果转化利益导向机制。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取消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等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的规模限制。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鼓励企业主动创造需求新业态,创造满足居民各类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积极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与落后产能,解放生产力,着力打造“朝阳产业”,有效化解“供给短缺”问题。
第四节 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健全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校教育培训内容,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教育,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深入人心。按照“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要求,创新人才政策,大力引进产业急需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博士后工作站。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青年、返乡人员创业技能培训,实施大中专学生返乡创业计划、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
第五节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尊重企业家精神,保护企业家资源,弘扬勇于创业创富的社会价值取向。激励全社会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激发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加快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强化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切实保护好创业者权益。鼓励雷速体育直播社会成员,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返漳平创业。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主力军作用,探索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专栏:创新体系重点工程
重大创新服务平台与载体: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争创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融创空间(国研融生智库项目)、重点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与建设;启动“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认定“科技小巨人”企业达5家以上;力争培育创业示范基地、创业大本营、创客天地、传统孵化器“四个一批”众创空间2家。 |
第五章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促进公共资源均衡有效配置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努力构建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根据可持续与生产生活生态均衡发展的要求,实现人口聚集区、工业集聚区、农业发展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机统一,不断优化空间布局,锻造城市、乡村、产业与生活协调发展的要素聚集力。结合漳平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规划北部为生态农业、旅游功能区,中部为工贸产业区和城市居住区,南部为海峡西岸交流合作区。各区域要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出台投资、产业、环境保护等相关配套政策,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人口总量和绩效评价指标等。
第二节 增强城区辐射带动能力
以“一江两岸”生态经济带建设为抓手,主动融入厦漳泉城市群,加快建设“精美漳平”,着力打造龙岩次中心城市品牌。“十三五”期间,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
——塑造城市特色和品味。把水系整治、景观美化、城市经营、旅游开发、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宜居、宜业、宜游”特色,实现经济、生态“两全其美”。重点加强规划保护和改善“一江两岸”生态环境,全力推进以九龙江为轴心、起于西园进庄至芦芝华口电站的“一江两岸”纵深开发,延伸南、北岸景观带,以城市旅游理念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延伸休闲产业链,围绕我市“三乡文化”、河洛文化,形成具有漳平特色文化的特色街区,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和发展。把传统文化基因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建设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品牌。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重点抓好违章建筑、违法用地和市容市貌整治,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按区域跨乡镇探索组建城镇综合执法队伍,加强城镇综合执法力量。
——增强中心城区集聚功能。按照“东进、南延、西联、北拓”的城市发展框架,打造城北新区城市中心和西园、和平商贸物流中心;大力发展老字号商业点、专卖店、精品店,实施菁华广场、菁西社区、福满社区、上江社区、城南社区“城中村”改造,加强以和平中路、八一路和解放北路为核心的商业服务中心建设;努力把南学堂片区建设建成集行政办公、商贸金融、文教医疗、生活居住及配套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实施长北坑和高明寺及西雾山风景区等城市生态敏感地带的整治、保护和建设,加快建设樟树之都,到2020年,城区规划区内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1平方米。实施一批棚户区和危房改造项目,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健全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城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交融通畅的信息网络。合理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等设施,实施宽带城市、无线城市战略,推动光纤入户和网络宽带光纤化改造升级,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推动政务、生产、流通、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开展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城市应用工程。积极扶持面向企业、行业和区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网络终端消费综合服务支撑体系。
专栏:“一江两岸”生态经济带规划项目
代表性项目 |
总投资(亿元) |
“一江两岸”生态经济带开发项目 |
52 |
其中:菁城文化驿站及城区沿岸景观改造工程 |
1.75 |
“一江两岸”棚户区改造(桂林) |
15 |
榉仔洲公园南岸栈道延伸项目 |
0.5 |
顶郊大桥—福增大桥—福满北路道路 |
4 |
村庄整治 |
0.9 |
美丽乡村景观带 |
5 |
厚福大道道路工程 |
0.6 |
第三节 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
扎实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和“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增强永福、新桥作为漳平市域副中心功能,集中打造南洋生态小镇、拱桥“荷塘月色”、象湖“红色文化”、双洋历史文化名镇等一批特色小城镇,充分发挥特色小城镇在联结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就业和促进发展中的作用。
——打造永福小城市。围绕建设“茶叶大庄园、花卉大世界、高山休闲区”三大目标,积极引入国研融生智库“融智小镇”模式,推动永福镇在管理服务、财税、土地、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就业、金融等领域先行先试,增强承接产业人员转移能力、辐射带动周边乡镇能力。积极承接台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转移,促进园区台商投资结构由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重点实施龙岩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提升计划,推进“永福花都”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中国最美樱花圣地、“大陆阿里山”品牌,着力把永福镇打造成为“布局优化、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特色鲜明”的新型小城市综合体。到2020年,永福镇建成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8%,建成区常住人口5万人以上。
——打造新桥副中心城市。依托漳永高速公路出口优势,以城镇外环道路为发展轴,构建中部新桥主镇区、绘画写生和康体休闲区、东坑工业集中区、麦元商贸区,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产业,成为我市商贸型副中心城市。重点建设以核心区行政商贸中心和市场为主题的农产品交易中心,推进西埔沿河大道、新桥城镇外环道路建设,实施南埔社区与西埔河西商贸新区建设。深入挖掘特色文化产业,建设农民画文化创意中心,打造画乡文化创作基地。
——打造南洋生态小镇。按照“一村一景一特色一回味”的思路,打造沿永漳公路观光、休闲、旅游“一大长廊”,茶叶加工集中区、茶文化交流展销区“两大片区”,暖洲南星、南洋集镇、北寮梧溪“三大板块”,九鹏溪景区、大用现代生态茶园景区、南星茶园景区、北寮生态漂流乡村旅游景区“四大景区”。重点推进南洋湿地公园、茶产业示范园、等项目建设,抓好九鹏溪5A景区创建工作,打造北寮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美丽茶村·水仙寮”。
其它乡镇要按照“规模适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要求,从各自自然禀赋、区位特点,找准各自定位,着力培养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功能完善、特色明显、布局合理的特色乡镇。
第四节 建设美丽乡村
以九龙江沿岸为主,每年推动15~20个村,选择1~2个村为重点,按照“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的要求,完善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规划,加强村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公共设施建设水平,打造一批乡土文化浓郁的“美丽乡村”,促进传统农村向现代乡村转型。
——优化村镇布局。加强规划引导,合理确定村庄布点和建设规模,形成“中心城区—重点乡镇—中心村”的空间格局,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有序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突出乡村传统聚落特色,合理利用地形地貌、丘陵植被、河湖水系等自然条件,延续和保护自然景观、传统民居、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人文景观。
专栏:“十三五”重点旅游示范村
“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20个旅游示范村,即永福镇西山村、后盂村、龙车村,和平镇东坑村,南洋镇北寮村、营仑村,赤水镇香寮村、田头村,双洋镇溪口村、东洋村,西园镇可人头村,溪南镇上坂村,拱桥镇上界村,芦芝镇园潭村,吾祠乡厚德村,新桥镇仓坂村,象湖镇扬美村,官田乡桂东洋村,灵地乡易坪村,桂林街道瑞都村。要按照“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要求,不断完善农村旅游休闲设施,健全旅游配套功能。对双永高速公路、公路、九龙江沿岸等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进行风貌改造,凸显漳平民居特色,与漳平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拨财政专款用于农村垃圾清理,改善农村人居卫生环境,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使农民和游客“满意指数”攀升。 |
——促进村庄特色发展。以保护乡村原始风貌、保留村庄原有形态为前提,以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作为村庄发展的主要方向,结合各村庄优势产业、名优产品、特色文化等,努力实现村集体经济转型。加快北寮、东洋、香寮、西山等“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打造一批产业发展型、旅游休闲型、传统村落型、自然生态型等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清洁水源、清洁能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为着力点,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抓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建设;继续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加快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行垃圾户集、村运、乡处理模式,到2020年,全市所有乡镇和90%以上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推进信息惠农工程建设,促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实现村村能上网。加大老区村、革命基点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边远乡村群众“造福工程”。
第五节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围绕全市城镇化上新水平的目标,推进全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建设美丽、宜居、和谐漳平。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实福建省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完善人口信息管理利用制度。加快实行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依法记录、查询和评估人口相关信息的制度,为人口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宅基地用益物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解除农民进城后顾之忧。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教育、医疗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依法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畴,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建立多元化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采取公租房、租赁补贴等形式改善住房条件,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将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纳入当地普惠性学前教育,纳入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范围,所有高中逐步面向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开放招生。
——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努力推动企业落实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加大职工技能培训投入,依法为农业转移就业人口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积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并按照规定承担相关费用,提升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
第六节 实施科学精准扶贫
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切实精准帮扶到户,实现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十三五”期间解决贫困人口10457人,2020年彻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建立健全扶贫开发工作机制。继续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分类施策,深化生存救助、就业辅助、生产扶持、住房建助、医疗援助、就学资助、科技帮扶、社会捐助、结对扶助“九到户”举措。采取部门挂钩、资金捆绑、干部驻村“三位一体”的综合措施,确保部门精准帮扶到村、党员挂钩帮扶到户,实现贫困户挂钩帮扶全覆盖。推进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整村推进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工程,引导贫困区域探究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养生、林下经济等优势特色产业。实施电商扶贫、产业富民、造福工程危房改造三大工程,构建精准扶贫平台。
——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通乡镇、建制村公路提级改造和县乡路网连通完善,加强主干道连接点建设,优化升级乡村公路网结构,提高农村公路安全水平和整体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农网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水平,提高电网应对自然灾害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大对贫困村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与建设的支持力度,全面解决贫困村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宽带乡村工程,推进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速实现无线通信信号全覆盖,满足“互联网+”发展需要。
——创新扶贫资金管理体制机制。加大财政投入,用好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加大金融扶持。探索建立扶贫贷款担保基金,拓展“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小额信贷模式,加大林权抵押贷款、农户林业小额贷款投放。落实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积极发展贫困村互助资金组织,为贫困农户贷款提供担保。加快科技扶贫示范村和示范户建设,开展农村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加强贫困村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建立脱贫工作责任制。切实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把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真正落到实处。坚持县乡村三级联运,层层落实责任制。
第六章 健全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提升城乡均衡发展能力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以服务产业发展、优化城乡格局、打造宜居城市为宗旨,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管理科学、安全高效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城乡均衡发展与综合承载能力,打造跨越发展的新支点。
第一节 构建综合交通枢纽
持续推进“东进通道”建设,进一步提升漳平交通枢纽城市地位。“十三五”期间争取交通投资56亿元,努力实现交通网络更加完善,乡镇、农村交通更加便捷和安全,路网通行效率明显提高。
——推进铁路提升改造。拓展漳平铁路系统辐射范围,加快快速铁路建设,提升铁路运输服务质量。力争2017年建成南(平)三(明)龙(岩)快速铁路,争取漳(平)泉(州)肖(厝)铁路扩能改造和鹰厦铁路南段(漳平-华安-漳州)扩能改造工程项目列入福建省铁路中长期规划实施。
——提级改造国省干线公路。在高速公路“一纵一横”基础上,努力实现国省干线三级及以下路段通达二级及以上公路,完成国省干线城镇过境路段改造建设,通旅游点、工业区等重要节点至少有一条干线公路相连。争取规划实施龙岩-永福-华安-泉州高速公路漳平段;推进国道235线漳平境内段、省道219线漳平城区过境公路、红尖山隧道等项目建设,加快新桥东坑尾至溪口(联六线)、“镇镇有干线”待建项目等县道改造,完善“一江两岸”生态经济带通道。
——加快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加强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的连接、各乡镇及建制村之间的横向联系,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程度,确保农村公路安全通畅,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出行服务提供有力保障。重点加快实施县道提级改造、乡村道建设、安保工程、危桥改造等工程,实现城区10分钟内、所有乡镇30分钟内上高速公路。
——推进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型货运枢纽建设,完善农村道路、客运站点功能,努力实现物流“无缝衔接”。重点加快推进漳平西站和双洋车站站前广场、通站道路等设施建设,改造完善漳平汽车站、火车站、货运站等相关配套设施,实施通宇陆铁保税物流园、公铁联运物流园等公路货运枢纽项目。
专栏:“十三五”交通建设重点项目
高速公路建设。促进龙岩至安溪高速公路(龙岩漳平段)及漳永高速公路(龙岩漳平段)增设蓬湖或城门落地互通建设。普通国省干线建设。计划建设普通国省干线约79.7公里。建成后,一级公路达36.3公里,新增一级公路36.3公里,城区过境公路提升为一级公路(芦芝至和平段10.8公里,园潭至西园(新罗界)段25.5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达192.2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97.9%,基本完善国省干线公路网,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及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新建S219芦芝至和平段、G235断头路上坂至园潭段等项目。改建G235象湖宽田至象湖集镇段、G235长濑尾至新坑垄段、改建S219九鹏溪风景区过境段。扩建G235园潭至西园(新罗界)段、扩建S312芦芝镇大深村(泉州界)至涵口段。城市道路。加快建设东坑口新大桥、福满北路和南学堂片区林昌路,完善城市主干道,推进菁城老城区八一路、解放路、江滨北路、菁西路、福满路等主次干道拓宽改造和延伸工程,完善支路网,同时推进建设江滨南路、富山东路、八一东路等道路。农村公路建设。县道计划建设约260公里,建成后县道三级及以上公路336公里,占县道总里程比例达83%,形成较为完善的县道路网;乡、村道计划建设约390公里;安保工程建设700公里;危桥改造建设20座。 |
第二节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完善骨架、突出宜居”原则,从吃、住、行、游、购、娱、文等方面推进城建、旅游、交通项目。按照城市道路规划“一环五纵五横”网络布局,实施迎宾大道改造、东坑口新大桥、福满北路等工程建设,建成便捷畅通的城区路网骨架,实现白改黑30公里以上。配建电动汽车充电桩、城市充换电站等设施。实施城区北岸、东山公园栈道项目建设,规划实施高明寺佛教文化主题公园,把城区公园串点成线,方便市民休闲养生。推动公交向郊区和周边主要乡镇延伸,扩大公交覆盖范围,完善城乡客运服务体系,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有效解决居民出行及交通问题。
——统筹推进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按照建设海绵城市理念,统筹电力、通信、给排水、燃气等地下管网建设,完善绿地、花园、内河、可渗透路面设施,逐步推行新城区建设、旧城改造和园区建设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模式,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规划实施城市停车场,加强对停车场、公园、广场、绿道等开敞空间建设和管理。加快集镇供水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城乡供水保障和水质检测能力。加强城市内河整治,实施东门排涝站扩容等工程,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推进工贸新区污水处理厂、城区公厕、城乡垃圾中转站等项目建设。
第三节 优化供电网络
实施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实施110KV钢铁产业园变、新桥变、溪南变以及35KV城口变、龙车变、文星变、灵地变等项目,抓好110KV富山变二期、永福变二期、35KV吾祠变二期等项目升级扩容及配电网改造,建成和春220KV变电站。到2020年底,全市投入运行的变电站达到28个,变电总量达到112.71万KVA,其中,220KV变2个,容量42万KVA;110KV变11个,容量达55.35万KVA;35KV变15个,容量达到15.36万KVA,形成以220KV登榜变、和春变为中心,110KV和35KV变电站为环形的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供电网络。加快农村电网完善工程建设,提高电力设施抵御自然灾害和保证农村经济发展供电能力。
第四节 提升应急保障和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重大水利工程和防洪、抗涝抗旱、森林、气象、农业、地震等防灾减灾项目建设,打造现代水利保障和防灾减灾体系。
——增强水利保障能力。坚持水资源开发、节约和保护相结合,创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继续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体系,提高水利行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改善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实施防洪排涝安全体系,包括菁城、桂林、西园、象湖、永福等总长17.08km的九龙江防洪工程龙岩段(二期)漳平段,实施防洪堤158.28km、河道清障72.55Km、39座穿堤水闸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健全水旱灾害防御体系;规划实施水资源保障体系,包括永福后盂水库、双洋二十四溪水库、南洋茶坑水库、溪南东湖水库、灵地琉璃坂水库、溪南长荣水库、双洋大珍坑水库、官田桂东洋水库等8座水源工程,419处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新桥、溪南、大坂、永福、白溪、九鹏等6个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实施水生态保护体系,包括石狮坂水库水源地保护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
——抓好人防、消防、抗震、气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把城市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建设人防指挥所,按要求实施高层民用建筑地下防空设施,从整体上增强城市的战时防护能力。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合理规划城市消防体系布局,进一步增强城市消防功能,保障城市基本消防安全。实施森林火灾预警防控工程,完善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加强防护林工程建设。实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基础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气象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强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动物疫病疫情防控、冰冻灾害防控。健全防震减灾体制、完善地震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落实抗震设防要求,加强抗震设施和救援能力建设。支持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急避灾场所、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消防安全等设施建设。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种植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抓好地质状况普查,加强对砂石矿山的规范开采,开展建设项目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专栏:水利和防灾减灾重点项目
代表性项目 |
总投资(亿元) |
九龙江防洪工程龙岩段(二期)漳平段 |
3.3 |
小流域治理 |
23.8 |
东门排涝站扩容 |
0.8 |
防汛抗旱及信息化工程 |
0.8 |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质增效 |
0.9 |
农田水利及灌区改造工程 |
2.3 |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工程 |
3.1 |
水土保持工程 |
1.2 |
第七章 积极融入“海丝”核心区,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提升漳台交流合作水平,主动融入“海丝”核心区,构建开放、多赢的经济合作平台,以实现社会繁荣、人民富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宗旨,增强漳平开放开发的能力。
第一节着力构建闽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示范区
发挥台湾农民创业园在海西发展大局中对台交流合作的前沿作用,充分挖掘对台合作潜力,全面提升科技、信息、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提升对台交流合作层次。运作“大陆阿里山”品牌,提升漳平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水平,继续推进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创建工作,探索建立一园多区发展模式,进一步深化我市在农业、工业、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与台湾地区的交流合作。创新台商扶持政策、服务机制,依法维护台胞台商合法权益,优化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精细农业、设施农业、高优农业,打造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园。积极对接台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培育一批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力打造新兴的台资企业转移聚集区。力争到2020年创业园落户台商企业150家,常住园区台商1500人,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发展。
——加强对台文化交流。发挥对台“五缘”优势,以祖地文化、宗亲文化为纽带,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开展与台湾各界往来。加强漳台姓氏宗亲、民间信仰、民俗文化方面的交流,持续推动漳台乡镇、村(社区)对接。发挥海峡论坛、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作用,邀请台湾民众开展茶文化交流、奇石文化交流等,鼓励台湾企业家到漳平投资兴业,扩大文化艺术作品、影视作品、宣传工作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做好奇和洞遗址考古发现中具有与台湾史前文化的关联性和海峡两岸古人群的迁徙、交流和文化关系的认证和科研工作。鼓励高明寺拓展提升,开展对台佛教文化交流,打造高明寺“对台交流重点寺院”品牌,推动漳台同胞往来,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第二节紧密对接自贸区和“海丝”核心区建设
依托漳平区位、交通、生态等特色优势,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经济合作与人文融合并重,主动融入厦漳泉大都市圈建设。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大局。加强对接自贸区政策的研究,策划生成一批重点项目纳入省、龙岩市的海上丝路重点建设项目,积极对接福建自由贸易区,构建开放、多赢的经济合作平台。推动通宇陆铁保税物流园建设,将海关、国检引进入驻漳平,为我市出口企业提供通关便利。鼓励支持我市企业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商品进出口市场,寻求共建跨境产业经贸合作。突出我市联通陆港枢纽优势,发挥王景弘“八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领军人物的特殊影响,培育海丝文化品牌,以文化品牌带动经济发展。
——着力加强山海协作。加强山海要素的互相流动和整合,开展产业对接、经贸合作,探索建设区域经济合作区,主动承接闽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进一步巩固与集美区山海协作友好城市关系,拓展同泉州有关县市友好协作,加强资源整合,加大旅游、教育、卫生等交流合作,促进互利双赢。推进省级漳平工业园区、台商投资区等产业园区建设,积极主动承接厦龙山海经济协作区的产业辐射带动,争取享受同等政策。创新思路,探索区域经济合作的有效方式,构建山海合作示范基地。
第三节 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利用国内外资金方式,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发挥工业园区、台商投资区的承载作用,围绕“4+5”产业发展布局,突出产业链招商,努力引进龙头型、环保型、创税型、高科技型项目,更加注重引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改进招商方式,注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采取以商引商、中介招商、网上招商、群众招商等多种形式,发挥“11·8”博览会、旅游节、美食节等平台载体作用,积极拓展境内外招商市场,巩固台港澳和东南亚利用外资,鼓励现有外资企业赴境外融资返程投资,提升利用外资总量。加强与大公司(集团)、上市企业、央企、民企的合资合作,争取在引进总部经济、央企、世界500强企业上取得突破。加强与台湾经贸团体特别是台湾百大企业沟通接洽,推动与台湾精密机械、光电信息、精致农业、文化创意、现代物流、服务贸易等先进产业深度对接。
——提升对外贸易水平。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优势,扩大生产性企业出口比重,力争五年内推动九鼎、德诺等企业2-3个品牌进入省商务厅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产品行列。扶持木村、正盛、九鼎、国联等出口大户,培优育强轻纺、化工、木竹加工、食品加工等产业,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外各类展销会,努力打造户外休闲木制品、白炭黑及氟盐化工产品、工艺品玩具新材料等三大出口产品基地,力争到2020年,三大基地年出口均达2亿美元以上。积极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鼓励企业通过参加境内外展会、设立境外网点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
第八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新漳平
围绕推进国家级生态市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打造美丽新漳平。
第一节 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
着力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着力加强重点污染物防治,着力提升环境保护监管水平,让人民群众呼吸清新的空气,喝上纯净的水,在优美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构建林业生态保障体系,管严生态公益林,实施“封山育林”工程,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监督机制,强化保护管理,加强“三防”体系建设,加大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逐步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的生态公益林监测管理系统。强化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的有效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湿地保护,维护生态多样性。开展九龙江支流生态河流治理工程,重点推进南洋湿地公园建设,规划实施新桥溪、溪南溪等一批河流生态治理项目,力争到2020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降至10万亩以内,水土流失率控制在4.5%以内。对全市郁闭度小于0.5的稀疏林地及重点水土流失区和低质低效人工针叶林等生态较为脆弱的林分,进行森林生态修复;继续对重点区位的稀疏林及重点水土流失区林分进行生态修复,计划完成生态修复面积0.6万亩。
——全面推进“四绿”工程。围绕建设“森林漳平”,加快绿色通道、绿色村镇、绿色城市、绿色屏障建设。进一步优化树种结构,逐步形成混交林、复层林、异龄林,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对全市重点区域39.3万亩林分,采用抚育、施肥、管护等措施,实行全面封山育林。重点保护九龙江及新安溪、九鹏溪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以及城镇周边景观林、交通道路林、珍稀特有树种和其他重点区位的生态公益林;严禁以木屑为主要原料的食用菌产业发展,保护“绿水青山”,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到2020年,林地保有量达到382.4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稳定在104.5万亩。
第二节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
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努力完成《漳平市“十三五“生态市建设规划》各项目标。
——建设宜居城乡环境。深入实施宜居环境行动计划,推进“生态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工作,全面实施水、大气、声环境质量达标规划和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规划。落实全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串点成线、连线扩面,分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抓好村庄整治,先行推进重要通道沿线、重要区域周边和具有特殊意义的村庄整治。加强小流域治理。加快推进城乡垃圾统筹处理,大力推广“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选取若干乡镇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推进公路铁路沿线整治。重点推进漳永高速公路连接线南入口沿线景观提升项目,实施S203线漳平半华至城关、S208线漳平市南洋至城关等绿化提升工程,大力整治沿线两侧涉及的城乡结合部、村庄和企业厂房,开展植树绿化,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
——持续开展污染治理。建立健全环境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环境污染突发事故预警响应机制,制订综合全面的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应急处理预案,提高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重点污染源和城市污水处理厂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完成工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推广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持续开展铁锰矿业污染专项整治,新建矿山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矿区土地复垦率必须达到100%,历史遗留矿山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矿区土地复垦率达到40%以上。完善水质自动监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及噪声自动监控监测网络。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强化环境安全管理,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执行养殖“两区”划定要求,引导畜禽养殖业有序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生猪养殖年出栏总量控制在35万头,全面完成可养区内生猪规模养殖场(存栏250头以上)标准化改造,全市规模养猪场基本实现达标排放或零排放。到2020年,城区空气质量二级达标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大于99%,乡镇所在地空气质量二级达标率100%;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85%;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55分贝,城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55分贝;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控制在省、龙岩市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城市污水收集率、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
第三节 加强资源节约利用
严格控制生态红线,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突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五个重点,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快漳平电厂集中供热项目建设进程,限制发展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落后产能。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促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低碳产业,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强化技术改造,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打造一流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抓好龙岩市环闽投资有限公司兼并拱桥石笋坑煤矿、赤水镇煤矿和富山煤矿等3家煤矿企业证照变更试点工作。促进减排工作从单纯的“项目减排”向“综合减排”转变。
——加强水资源保护。推进水库水源地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加大地下水保护力度,在市区主要水源地和主要城镇自来水水源地建设卫生隔离带。加大拱桥、永福做好城区第一饮水源流域治理和双洋、赤水、南洋第二水源流域治理,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建立健全九龙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制定重点行业和企业取水定额标准,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强化用水科学管理,深化水价改革,加快供水管网改造,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逐步实现生活、生产分类分质供水。推行农业节水灌溉,争取农业节水灌溉用水降低30%。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确保 2020 年全市的耕地保有量 23万亩。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组织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继续实行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标准,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利用率,完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加强城镇土地资产管理,盘活存量土地,增加后备土地供应。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调控,全面推进矿产资源的集约开发,引导矿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四节 完善生态保护体系
制定实施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健全资源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考核体系。落实生态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生态红线管控监督、协调和考核机制,提高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指标权重。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生追究制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规定,明确企业对环境保护担负主体责任,各级党委、政府是本辖区环境保护责任主体,党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全面落实节能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强化排污许可证管理,推行环保“绿色审批”制度,严把环境准入关。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实施重点流域生态补偿,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财政加大对我市九龙江流域治污和生态建设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强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工作,完善水、土地、矿产、森林、环境等各种资源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治理模式推进排污权、节能量、碳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探索推进水权交易市场化运作,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强基层环保能力建设,重点建设环境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自动监测系统、环境统计体系、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和环境执法监督体系。普及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促进公众参与环保事务。
专栏:生态保护重点项目
代表性项目 |
总投资(万元) |
城区污水管网改扩建 |
10000 |
九龙江北溪漳平水源涵养工程 |
10000 |
工业园区集中供热项目 |
20000 |
红狮水泥、华润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 |
20000 |
农村连片整治污水处理站配套管网完善 |
5000 |
自来水厂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 |
5000 |
新桥、官田、吾祠、灵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
5000 |
第九章 着力民生优先,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经济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等问题,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雷速体育直播、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第一节 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不低于GDP增速。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农村劳动力务工,改革农村产权制度,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提高农产品开发的深度和精度,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确保农民分享流转收益,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推动城镇居民稳定增长。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落实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定期调整制度,稳步提高基层公职人员津贴补贴水平。深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推动收入分配向基层工作人员倾斜。健全工资支付和保障机制,预防和打击欠薪行为。
——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逐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提高保障标准,促进可持续发展。健全覆盖城乡、延伸基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城乡、镇域、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问题,推动非户籍常住人口与当地城乡户籍人口享有同等待遇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建立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增长长效机制,优先安排预算用于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市级统筹,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提供。
第二节 提升教育发展质量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大教育的有效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不断增加和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支出水平,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及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明显提高,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翻一番,20-59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达60%以上。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按“分布相对均衡、满足群众需求、资源配置适中”的原则,合理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及学校建设项目。办好农村中心幼儿园和寄宿制学校,加快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步伐。科学、合理调整大城区学校布局,重点抓好三中整体迁建、二中改扩建,一中艺体楼、综合楼、图书馆、职专卫生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新增4所小学建设等项目,扩大城区中小学容量,抓好永福学校扩容规划工作。根据生源逐年回升和教师年龄老化的实际,逐年增加招聘新教师的数量,强化师资培养、培训,进一步提高师资素质和能力水平。
——重视抓好学前教育。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幼儿教师的公办化比例提高到85%;巩固多种形式并存的学前教育和0-3岁儿童早期教育格局,积极创建高层次示范性幼儿园,到2020年,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到96%。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义务教育的办学效益,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贫困生助学体系;加强弱势群体教育,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调配力度,进一步提高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的办学条件,提高各类残疾适龄学儿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提高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化高中教育资源配置,重点加强高中阶段教育的学校装备和师资配备,逐年提升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水准。到2020年,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5%,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服务模式。着力培育应用型、技能型、工艺型、社会型的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适应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员和社会发展的社会服务人才;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大学、成人自学考试的组织、服务工作水平,举办社区大学,完善市、乡、村三级成人教育网络。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创新教育管理机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一校多区”管理机制改革,完善教师城乡交流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重视年轻骨干教师的培养,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加强优秀校(园)长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参加在职函授、离职进修、自学考试,提高学历水平和业务素质。加强中小学计算机、多媒体教室配备,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开发地方文化教育资源,建设完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和农耕实践基地,将“三乡文化”、奇和文化等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探索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教学改革,拓宽学生成才发展通道。
专栏:教育事业扩容项目
完成新三中建设并投入使用,实施漳平二中改扩建工程,一中艺体楼、教学楼、图书馆项目;建设卫生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漳平三中现址改扩建为漳平市城关小学,现桂林中学改扩建为第二实验小学,建设实小桂林校区、铁路小学教学楼,扩建逸夫小学操场,新建第二附小,在城北新区新建一所小学(实小),在南学堂新建一所小学。 |
第三节 加快健康漳平建设
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均等化,确保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到2020年,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6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5人,新农合参合率巩固在99%以上,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5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2/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8‰以内,计划免疫接种率巩固在95%以上。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政府医疗卫生投入增长机制,完善医疗卫生补偿机制,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鼓励民营医院重点向专科发展,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建设,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及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报销比例和财政补贴水平“三合一”机制。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布局,加快完善市、乡、村三级机构基础设施和关键设备配置,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深入实施高清便民网络门诊项目,完善基层卫生信息化系统建设,发展远程医疗。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大力推广基层医改,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健全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开展“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试点。到2017年,基本形成分级诊疗制度,90%左右病人在县域内救治;到2020年,全市民营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15%以上,基本建成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优化配置全市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加强市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所(室)达标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监管,提高各类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推进市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加强市疾控中心能力建设,着力提升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全市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以实施“一卡通”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数字化建设,为市民提供健康信息服务,到2020年,力争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签约医生、每个家庭有一份电子化健康档案。实施便民网络门诊项目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完善卫生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基层卫生人员引进和奖励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疾控中心实验室装备,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
——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推动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带动市、乡、村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推进中医院以及乡镇卫生院、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鼓励和支持“医养结合”,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养生、健康养生的融合发展。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完善保障和鼓励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机制。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生育政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着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分布、提高家庭幸福指数,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综合治理和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坚持体育社会化、改革创新、融合发展三大理念,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发展体育事业,促进体育消费,构建以全民健身为基础、竞技体育为龙头、青少年体育为后备、体育产业为支撑的体育发展新格局。
专栏:卫生事业重点项目
代表性项目 |
总投资(万元) |
市医院老人关怀病区 |
5000 |
市疾控中心建设项目 |
5000 |
市中医院老年人康复医养中心改扩建工程 |
5800 |
永福卫生院整体迁建工程 |
16000 |
乡镇卫生、村卫生室改造 |
5000 |
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全覆盖、保基础、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机制及基本养老金管理调整机制,全面建成更加公平、更可持续、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险法定群体全覆盖。健全社会保障待遇标准与物价水平挂钩、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协调的联动机制。深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一体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基本医保与商业健康保险相互补充和衔接发展。提高工伤、生育保险统筹层次,增强基金统筹共济功能。提升“三农”综合保险水平,让农民得到雷速体育直播实惠。建成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等项目。力争2020年社会保险参保率达97%以上。继续实施《漳平市妇女发展纲要》和《漳平市儿童发展纲要》,依法保障妇女、儿童权益。
——加快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健全灾害救助体系建设,强化社会救助网络建设。建立县级物资储备仓库,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低保范围和提高低保标准,建立低保核对机构。切实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等困难群众关爱服务体系。加快殡葬管理改革,建设生态陵园等项目,推进市场化动作,对骨灰安放进行统一管理。
——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均衡发展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积极探索公建民营模式,推动公办养老机构逐步实现社会化运营。加快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完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补贴政策,培育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到2020年,符合标准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达到35张以上,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服务机构总床位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
第五节 推动更高质量就业
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与提升质量并重、创业带动与促进就业并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十三五”期间,力争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000人左右,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万人左右,1700个左右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合理布局市、乡(镇)、社区(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资源,建立和完善市、乡、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城乡、面向社会的就业服务平台。完善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快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全程信息化。建立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和仲裁、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等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重视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工作,加强对零就业家庭、残疾人、低保对象、破产企业失业职工的就业援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为基础,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符合就业需要和职业生涯发展要求的终身职业培训制度体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等与就业紧密联系的培训方式,培育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劳动力。
第十章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漳平文化软实力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强化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双轮驱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人文漳平”。
第一节 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质
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好新形势下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大力弘扬古田会议精神和革命老区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强化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弘扬红四军出击闽中纪念馆、永福龙车革命基点村等红色文化,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完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选树、表彰礼遇机制。持续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以大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公民道德实践活动为重点,全面普及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规范。创新制作以农民画、汉剧、童谣、儿歌等为主要形式的公益广告,传递社会正能量,传播文明新风。持续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各类创建活动,实施农村“清洁文明工程”,深化“文明户”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一批道德风尚先进典型。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打造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第二节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增加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的财政投入,力求在资源、人才、精力上向基层倾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建设完成乡镇、村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网络,继续开展文化“三下乡”、“小广场大文化”活动等体育健身惠民工程。健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机制。引导民间文艺演出、创作团体和体育协会组织,积极创作文化精品,加强各类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形成一支德才兼备、勇于创新、梯次配备的文化艺术队伍。全面推进娱乐、音像、网络文化、出版等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健全文化市场管理机制。
——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完善漳平市体育中心工程,建成少体校住训大楼等项目;实施“百镇千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具有乡镇特色的科技文体中心和社区文体服务中心;大力推进“数字文化工程”建设。规划建设中华传统文化(漳平)家训馆、文体活动中心等项目,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加快全市档案信息化进程,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推进广电事业发展。加大新闻宣传的改革力度,实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精品工程;全面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和网络双向改造,推进“三网融合”;发展新媒体、新业务,培育生产和运营、网络服务、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和地面数字电视业务。建立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到2020年,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100%。
第三节 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提高整体质量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深入挖掘特色文化价值,着力打造“奇和”文化、“三乡”文化、景弘文化、佛事用品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加强闽南文化的研究与提升,促进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融合发展,争取我市纳入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进文化软件、建筑设计、专业设计、广告等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千百汇、国珍玉雕、国联玩具、协为工艺等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数字出版、动漫网游、云媒体服务、移动多媒体、文化电商等文化产业新型业态。
第四节 加强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
加强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重点抓好奇和洞古人类遗址、灵地泰安堡、永福长青楼、新桥镇虎符祖殿、华唐阁等保护与旅游开发;积极申报双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永福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加大对双洋东洋村、双洋城内村、赤水香寮村、溪南东湖村等传统古村落及永福菁华书院、溪南南洲书院等古书院的保护与推介,积极申报水仙茶饼制作技艺、漳平民间绘画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发挥新桥民间绘画特色示范基地作用,进一步打造漳平民间绘画之乡,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对王景弘的学术研究工作,加强漳平史志资料挖掘整理和记载工作。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捐赠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和保护文化遗产。
专栏:文化事业重点项目
代表性项目 |
总投资(万元) |
奇和洞遗址博物馆暨古人类奇和洞旅游文化项目 |
50000 |
青少年水上运动与赛事基地项目 |
50000 |
西园画乡文化产业园 |
19000 |
漳平铜雕艺术品生产项目 |
12000 |
漳平市文体活动中心 |
20000 |
第十一章 加强社会管理和民主法治,
形成和谐包容局面
以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为主线,强化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构建维护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到2020年,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率达到8%。
第一节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创新社会治理服务机制。继续推进“平安漳平”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建立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提高基层社会管理能力。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着力加强和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完善执法场所规范化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创新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持续深化“四有四能”联群机制,健全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事项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发挥市调解服务中心作用,不断完善市、乡、村“三级联调”,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工作体系。全面加强禁毒宣传教育,加大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全市信用信息公共平台,深化“树公信促诚信”活动,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建立健全多部门、跨地区的守法诚信激励与违法失信惩戒机制。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加强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信用环境明显改善,社会满意度大幅提高。
第二节 推进法治漳平建设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划分市、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及部门之间的事权和职责,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推行综合执法,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强化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形成透明、公开的政务制度性框架。建立行政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跟踪评价机制、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执法过错追究。
——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着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工作,全力维护司法公正,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进一步发挥党内执法监督作用,提升司法公信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漳平发展,深入实施“七五”普法,自觉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引导全社会遵法学法用法。深入开展“法治漳平”创建活动,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大力推进信访法治化建设,规范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认真落实诉访分离、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及其组织建设,切实保障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实施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次制度发展,切实保障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建立同党外人士的联系制度,不断拓宽其参与政治的渠道。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对台、外事、侨务工作。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知青、旅外乡亲联系,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扩大公民依法参与政治的权力,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健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以及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制度和民主议事程序。不断丰富民主形式,广泛开展各种听证、论证和旁听活动,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广开言路,努力使各阶层、各群体的意见和诉求都得到通畅的表达,真正体现和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志。
第三节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全面加强安全管理与安全体系的建设,推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从被动应对型向主动防控型转变,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健全安全生产和管理制度,强化安全生产源头治理,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机制。强化危化安全、非煤矿山安全、交通安全、学校安全、消防安全、旅游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农机安全、职业病防治等行业领域的管理职能和监管责任,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严格安全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严格安全许可制度,推广先进适用的安全技术设备,加强安全监管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实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和公告制度。实施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建设,实施职业危害普查,防范治理各类重大职业危害。加强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动安全诚信企业、安全村居建设,规范安全生产中介组织管理。
——保障食品和药品安全。严格执行食品和药品质量安全标准及技术规范,持续提升检测及监测能力。继续抓好“餐桌污染”治理工程,完善“食品放心工程”。健全信息快速通报制度和快速反应机制,科学开展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风险评估及预警工作,进一步加强药品监管和检测,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公共危机处理预案及管理体系,加强应急演练与演习,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健全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完善救援预案,提升响应能力。加强动态化信息管理建设,建立健全与公共安全需要相适应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大局安定稳定。
第十二章 健全机制体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实施“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要根据中央、省、龙岩市的重要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难得历史发展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第一节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坚持依法行政的理念,规范政府行为,激发企业和人民创造财富的活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运作好行政服务中心,推进市、乡二级网上办事大厅标准化建设,创新服务方式,实行建设项目“一站式”联合办公制度,提高办事效率,持续提升全程“保姆式”服务水平。建立和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公开化、透明化。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简政放权,营造便捷高效、规范统一、宽进严出的市场准入环境。加快推出一批项目向民间资本开放,进一步放开投资准入门槛,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实施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落实“先照后证”改革,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
——优化财税政策。根据创业创新需要,统筹安排各类支持企业和创业创新的资金,加大对创业创新支持力度,强化资金预算执行和监管,加强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完善扶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等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发挥政府采购支持作用,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落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第二节强化重点项目支撑
——谋划实施重点项目。创新项目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强化重大项目的推进落实,健全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继续实行领导干部挂点联系重大项目制度,着力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融资难、用地难、征拆难等问题。完善项目储备库管理制度,增强项目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每年策划生成、组织实施一批民生工程、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项目,形成“投产一批、续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发展态势。对已生成的200多个“十三五”项目库进行动态调整,不断充实和调整项目,使之更加适应科学发展需要。
——强化项目要素保障。着力破解资金瓶颈,加强政府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协作,全力推进银企合作,着力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做大国投、路桥等投融资平台,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推进PPP、地方债等融资模式。鼓励雷速体育直播企业到“新三板”市场、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等场外交易市场挂牌。推动土地有效供给,实施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工业用地出让机制,健全工业项目用地退出制度,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争取更大政策支持。紧紧把握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支持闽西苏区振兴发展、支持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及“新古田会议”重大历史机遇,用好用足国家、省、龙岩市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对接、落实、拓展按照西部或参照西部地区政策,争取在对台交流合作、重大项目对接、产业调整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得到国家、省里更大倾斜和支持,切实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
——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完善重点项目市领导负责制、重大决策专项考察制度等,加强项目动态管理,有效推进项目建设。提升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严格项目建设程序,规范招投标管理,规范建设资金的使用,加强安全质量监管。全面推广和谐征迁工作法,加大项目建设社会稳定风险防控。
第三节 加强规划评估监督
——开展规划评估、考核工作。进一步建立规范化的规划年度执行情况评估和中期评估修订机制,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要组织开展项目实施效果评估分析,形成评估分析报告,需对本规划进行修订时,要报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在规划实施过程要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抓好经济发展、民生福祉、创新驱动、生态文明、社会治理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工作,确保责任到位,任务落实。
——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及时发布各类信息,加强规划实施宣传,让雷速体育直播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提高市场主体把握市场运行和科学决策的能力,推进公众参与规划实施的规范化、制度化。
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龙岩市委和漳平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凝心聚力,奋力拼搏,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建成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漳平,为实现“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